
道教、佛教在五代同安建县以前即已传入,基督教(含天主教)在鸦片战争以后才传入。全面抗战爆发后,天主教停止活动,以后亦未恢复。唐中叶,邑治之西北建朝元观,东南部建东岳行宫。宋明又建城隍庙、关帝庙、北镇宫、玄坛宫、大元殿等宫观。明洪武以后,相继设立了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邑厉坛和里社乡厉坛。地方民间信仰(主要是民间王爷信仰)逐渐道教化,城乡出现众多道教化的王爷宫庙,如大道公宫、妈祖宫、王爷宫、池王宫、太保爷宫等。古代同安道士有北派全真道与南派正一道两派。清代以后,只余正一派道士,也称符箓派,奉龙虎山张天师为教祖。道教徒与民间信仰紧密联系,且佛道汇流,教徒数量难考,在群众生产生活中有很大影响。同安道教比较常见的礼仪与法术有斋醮、符箓、祝咒、抽签等,社会活动有祈雨法会、医术济世、神诞法会、民间镇宅安宫驱邪引魂法会。佛教于隋代传入同安,隋时有莆田黄姓尼姑在城东九曜山下结庐修行,圆寂后里人为之建“黄佛寺”。隋末唐初,相继建造同山梅山寺和轮山兴教寺(今梵天寺)。唐武宗会昌(841——846年)灭佛时,江西黄檗山希运禅师曾入兴教寺弘法。其法嗣义玄禅师所创的临济宗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同安。宋元轮山72庙合为一区,改称梵天禅寺,元末农民起义军焚寺。明初朱元璋下诏严厉限制正统宗教,同安佛教盛极而衰。明清两代,正统佛寺为求生存发展,开始与民间信仰融合,在同安出现奉祀普庵祖师、三平祖师及定光菩萨(五代同安僧人郑自严)等佛教化民间俗神的盛况。寺僧多学习风水、符箓、命相、医药、抽签等方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从而获得相当广泛的群众信仰,至今不衰。同安还有唐陈黯建的白云寺(西山岩)、宋时建的铜钵岩等20多座佛寺。同安基督教有10个堂会,教徒约2000人。同治五年(1866年)厦门归正教会派郑国梁到同安传教,设立双圳头教堂,此后发展为包括双圳头、后河、杜桥、湖井、埭头、官浔、潘涂、塘边、洪塘头等堂会的西教区;今翔安区的堂会为东教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华人牧师郭子颖在城关创立“基督复临安息日同安教会”。民国9年(1920年),后河教堂传道士王鼎铭脱离中华基督教会另组“同安基督徒聚会处”于南门,又称“小群派”,后来大部分教徒转入后河教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