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鱼

日期:2019-05-22 15:02
字体显示:[ ||]
  

  现在的翔安琼头、刘五店的海中有一种半透明、两端尖、体侧扁的小动物,它就是世界的名贵特产——脊索动物文昌鱼。说起文昌鱼,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浔江口有一条非常凶恶的鳄鱼精,经常在海上兴妖作怪。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主簿同安,他对鳄鱼精害人之事早有了解。一天夜里,鳄鱼精又变化成妙龄美女,潜入县衙。当时朱熹正伏案批阅公文。听到一阵风声,他蓦地抬头一看,发现鳄鱼精又作祟,并向朱熹猛扑过来。朱熹眼快,将身一闪,忙把手中的朱砂笔投掷过去,大喊一声“着”,美女应声倒地,化成一道白烟仓惶逃跑下海。第二天发现琼头海面浮出一座小岛,原来这是鳄鱼精死后的躯体变成的,因此就叫鳄鱼屿。因为朱熹的朱砂笔是文昌帝君所赐的神笔,故鳄鱼精腐烂生出的幼虫就叫“文昌鱼”或“鳄鱼虫”。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以后,正是渔民捕捞文昌鱼的繁忙季节,因此命名文昌鱼可能也和渔汛有关系。传说虽然离奇,但它给世界名产的传播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文昌鱼体形像鱼,其实,严格来说,它不是鱼。在十八世纪人们发现它时,由于它身体柔软,加上不善活动,被认为是软体动物。后来人们将其归入鱼类,但它既不是无脊推动物,也不是脊椎动物。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联结全身的脊索,且无头无脑无心脏,血液中无细胞,也没集中的感觉器官。只是在神经管上有许多具有感光作用的脑眼。所以,从解剖学上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似鱼而非鱼。

  文昌鱼无头无脑,但前端有咽部,食物颗粒随水流进入咽部。它的呼吸是靠咽壁的鳃裂进行的。

   文昌鱼因没有心脏,它的血液循环是靠腹大动脉的搏动实现的,其血液既无细胞,又无颜色。它雌雄异体,生殖细胞成熟后,进入鳃腔,随水流从腹孔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有趣的是,文昌鱼的生殖器官与排泄器官没有任何联系,这也是与脊椎动物不同之处。

   十九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从胚胎发育上研究了文昌鱼,认定文昌鱼是属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型。从而给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事实证据。尔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美等国的科学家曾多次远涉重洋,到同安刘五店采集文昌鱼标本从事研究。

   科学研究得出结论:文昌鱼是鱼类的祖先,而现在的文昌鱼基本上保持了古代文昌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此外,文昌鱼营养丰富,它无骨无鳞,只有三四厘米长,每斤有4000条之多,晒制成干,便成美味佳品。

   专门捕捞文昌鱼的工具,是同安县浦南人蔡九乞于1840年发明的,名长舢舨长锄打捞法。舢舨约重1吨,捕捞时,每船2人,一撑船一拿锄头,船进渔场固定船位,用锄头朝前方45°方向,沉入海底,然后船艄后退,稍后再前进,在锄与船垂直时,徐徐取沙倒入船中大盘,一盘要铲沙l00次,一潮水最多铲34盘。然后返港,用竹筐筛选,滤去细泥细沙,倒入大筐,上下左右摇动,文昌鱼就会被筛集在筐的一边。

   1945年至l956年间,同安刘五店、琼头、欧厝、丙洲、澳头、和平、许厝用长锄捕捞文昌鱼的舢舨达200艘,每船日捞5公斤至l5公斤,年产在50吨以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文昌鱼的产量已经大大减少。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在刘五店一带建立了文昌鱼保护区,希望这种举世珍稀的物种能够得到恢复和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