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名特产

日期:2010-08-25 13:42
字体显示:[ ||]

  彭炳华 方水暖

  花生,本地俗称“土豆”,北方叫落花生,日本称它为“唐人豆”或“南京豆”,欧洲一些国家则称它为“中国坚果”。

  花生既是一种老孺喜爱的四时果品,又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油料作物。据有关部门分析,花生仁含有百分五十的脂肪和百分三十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本草从新》说它可以“润肺补脾”,花生的出油率很高,一百斤花生果可以榨三十多斤的花生油,被称为“绿色的地下油库”,可为三百多种工业产品提供原料。加工后的花生粕不仅可以作饲料,每百斤的仁粕还可以浸出四斤工业用油。花生藤、花生壳粉碎后也是一种很好的饲料。花生的复制品如鱼皮花生、花生酥(俗名“贡糖”或“豆仁夫”)等可供出口。每年过节,人们碾花生仁拌白糖作馅,油炸“木梳包”,或者花生仁脱膜炖甜花生汤,可供桌宴客。在同安地区,民间还把花生当作吉祥的象征,如新娘首次回娘家,娘家要送给一篮糖糯米糕和带壳花生,预祝女儿生活“甜蜜”并能“结子”。

  根据有关资料载叙,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巴西。到了我国宋、元年代,才由海上商人同棉花、番瓜、红薯之类引入我国种植。同安多属沿海丘陵地带,适合于大面积种植,是我省花生主要产区之一。1981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136千多亩,总产量达到40多万担,1978年全县春花生平均单产达到349斤,创我省花生大面积平均单产最高纪录。为了就地加工生产,1953年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在马巷开办了榨油厂,现有三台榨抽机,年榨花生果1600万斤,产油480万斤,从花生果入库到生油入罐、计量等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

  目前全省普遍播种的花生优良品种主要是粤油551和粤选58。母年春花生收成后,又紧接着播种秋花生。从前讥笑秀才不识农时“七月署天种花生”的老话已经过时了。(作老岩立)

 

龙眼

  龙眼是亚热带“长寿果树”之一,它的别称很多。因它是八月成热,农历八月称桂月,且龙眼果实形圆,故名桂圆。又因它是熟于荔枝之后,故又名亚荔枝或荔枝奴。此外,又有比目、骊珠、燕卵等别名。在同安一带,一般都称龙眼。同安龙眼历来很有名。据《同安县志》记载。龙眼“广东、兴化、漳州皆有之而以本邑所出者为佳。”同安龙眼有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有水涨(又名冇种)和赤壳(又名有种)两大类。还有后璧埔种(又名白花早)、店仔种、梵天种、万福种等,大都以原产地而命名。赤壳龙眼颗粒大,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百分之七十一左右,是烙龙眼干的优良品种。水涨果大肉厚,质脆渣少,罐藏后外形完全饱满,是福州、涵江、泉州、厦门等地制造出口糖水龙眼罐头的优良品种。每年八、九月间,同安出产的鲜龙眼还运到香港、上海、北京等市场销售。

  龙眼药用价值很高,明代李时珍说:“龙眼大补”,“资益以龙眼为良”。据有关部门分析,龙眼果肉可溶性物质中,含葡萄糖24.91%,蔗糖0.22%,蛋白质5.6%,还含有磷、钙、铁和若干乙种、丙种维生素等。它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是用来治理贫血瘘黄、健忘怔忡、产后血亏、神经衰弱等病的珍贵补品。

  同安栽种龙眼的历史至少也有四百多年。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同安地区下雪,龙眼枝叶憔悴。可见龙眼当时已有栽种。明天启年间,举人池显方写的《大同赋》就有“陈紫荐骊珠(龙眼)之艳,翠颗罗霜苞之萋”之句,亦说明当时龙眼栽种相当普遍。现在全县龙眼栽种面积近二万五干亩,其中果园、洪墉、新圩、新店、策槽五个公社和竹坝华侨农场是主要产区。前年同安县已被列为全国五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 (作者岩立)

 

果蔗

  同安果蔗以田洋村产的为优,具有茎粗、皮薄、质脆、汁多、渣少的特点。初冬时节,钻入密密麻麻的蔗园,伐根果蔗,剥开叶子,便露出那淡黄色的外皮,说明果蔗已经成熟。啃去蔗皮,其汁甜丝丝的,沁入脾胃。如果是从果蔗的末端一节一节往下啃,便会领略到那“倒吃甘蔗节节甜”的“蔗境”。因此,果蔗成了人们生活中甜蜜事业的象征。在同安地区,春节前的除夕晚,在孩子睡觉的房门后放上几株果蔗,意为祝愿孩子过年“快快长高”。姑娘出嫁首次回娘家,父母送给两株连根带尾的果蔗,祝贺夫妻今后生活如糖似蜜,有头有尾,白头皆老。除此,果蔗还具有“和中润燥”的功能,《本草从新》说它能“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消痰止渴,解酒毒,利二便”。因此,果蔗又是中医用来医治病人一种辅助药品。(作者岩立)

 

槟榔芋

  同安汀溪褒美的槟榔芋,久负盛名。褒美这个地方近山水凉,土质特别好,所以生产的槟榔芋具有质松味香的特点,还可以放在田里越冬而不烂。同安每年出口槟榔芋不少,远销香港、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的欢迎。褒美出产的槟榔芋更受国内群众的赞美,一九七三年还参加春季广交会的展览。

  槟榔芋因其肉的花纹颐色和药物槟榔相似而得名。它属天南星科植物,用途很广。民间逢年过节,喜丧婚庆,用它来炖肉、炖甜芋汤,可以供桌宴客;和上地瓜粉,可以捏成芋糰或煮成“兜面”; 也可以用它来蒸芋包、炸芋粿,制成各式各样甜食晶。此外,它还有药用价值。据有关部门测定,槟榔芋含有69%—73.7%的淀粉和l.75%—2.3%的蛋白质,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BB2等,可以主治瘰疬、肿毒、牛皮癣及烫火伤。就是芋杆,也有敛汗、消肿毒的功用,民间常用芋杆汁来治蜂螫及蜘蛛咬伤,效果甚佳。(作者岩 )

 

文昌鱼

  我县刘五店一带浅海出产的文昌鱼,是中外闻名的珍品。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美等国的许多学者曾多次远涉重洋,途经厦门到我县采集文昌鱼标本和从事文昌鱼研究。厦门也因同安出产文昌鱼,在世界上出了名。

  文昌鱼的名称,来源于“文昌帝君”。据县志记载:“文昌鱼,似鳗而细如丝,产西溪近海处,俗谓文昌诞辰方有,故名”。文昌鱼的成鱼,身细长寸许,头尖尾尖,形似樵夫挑柴的扁担,故沿海渔民普遍叫“薪担鱼”、“薪担物”。因文昌鱼无头与躯干之分,所以沿海渔民又叫“无头鱼”。琼头到刘五店一带的群众还叫“鳄鱼虫”。相传很早很早以前,琼头到刘五店的海里有一尾“鳄鱼精”,每三年就要吃掉一个贪财害命、为非作歹的县官,已经吃掉了许多知县了。到了宋朝,朱文公(朱熹)任同安主簿,一天夜里,鳄鱼精化成白衣女郎,偷偷潜入县衙,恰好碰到朱熹还在批改公文。寒熹抬头一看,大吃一惊,忙将手中的朱砂笔向白衣女郎投去。鳄鱼精受伤后逃回渔港,不久就在琼头对面的海面死去。后来,它的骨骼便成了一个小岛屿,叫“鳄鱼屿”。身上肌肉腐烂,长出许多小虫,成了文昌鱼,故当地渔民称之“鳄鱼虫”。

  文昌鱼的生理构造很奇特。它没有头,没有眼睛、耳朵、鼻子,也没有鳍、鳞和脊椎。心脏只是一个能跳动的腹血管,血是无色的,全身呈半透明。它的消化器官也没有分化,只有一条直肠从口直通肛门。但它已经有了鳃裂,内部有脊索,背上有一条空心的神经管。因此,它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推动物的桥梁。

  文昌鱼不仅在科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据研究,文昌鱼含有百分之七十的蛋白质,多种的无机盐,尤其是碘的含量更高。它的干制品更是富有营养的珍贵海味。新鲜的文昌鱼用油炒或烙干,味道又香又美,可以用来炒菜、煮汤,是下饭的好菜。文昌鱼炒大蒜,其味特佳。旅居海外的侨胞,特别喜爱文昌鱼,他们常常用文昌鱼炒蛋、炒米粉款待客人。因文昌鱼富有家乡风味,吃到文昌鱼自然想起家乡,故有“尝鱼思乡”之说。在我县,人们也时常将文昌鱼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海外华侨或远方的亲友。(作者方水暖)

 

竹蛏

  竹蛏,属浅海贝类动物,因贝壳酷似竹节而得名。它生长在潮下带及低潮线附近港邀两侧的泥质滩涂。同安主要产区在欧厝、彭厝靠近金门港一带滩涂。竹蛏外形比缢蛏瘦,因而显得圆,很像小竹筒,长度和缢蛏差不多,肉比缢蛏水分少、结实、鲜美。

  每年农历十二月至正月之间,竹蛏已长得个大肉肥。每逢霜日,竹蛏便从深洞里升到地面,微露头部照日取暖。沿海渔民利用竹蛏的这一习性,退潮之后到长满竹蛏的滩涂上,用扫帚沾上石灰水,撒到滩涂上,竹蛏受到石灰水的强烈刺激,纷纷从洞里蹦出来,多得象晒埕上晒满的地瓜丝,一个渔民每次可以抓到一、二十斤。不过,同安气候暖和,霜日不多,一年只有三、四天,用石灰水毒竹蛏的机会不多。

  竹蛏生活习性和缢蛏基本相同,亲蛏产卵,卵球在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虫。幼虫经过浮游期,然后下沉变态附着滩涂而成幼贝。幼贝随潮水迁移,选择适宜的环境长成成蛏。竹蛏的天敌也和缢蛏相同,如鳗类、蟹类、海鸟等等。有趣的是,有一种很小的蟹类,叫“海猴”,呈白色,形似陆地上的蟋蟀,喜欢吃幼小竹蛏。待竹蛏大时,贝壳展开,海猴想吃蛏肉,结果蛏壳一合,海猴反被牢牢夹住,渐渐被竹蛏吃掉了。

  竹蛏是我县的一种名贵海产,其肉很鲜美。新鲜的竹蛏可清炖或煮米粉汤,胃口不好的病人食用非常可口。晒干的竹蛏肉炖鸡鸭、炖猪肉,是道名菜。竹蛏还可以用盐腌制,盐腌的竹蛏开脾健胃,增加食欲。(作者彭炳华)

 

二月肥蚝肥韭菜

  同安有句俗话叫“二月肥蚝肥韭菜”。每当农历二月,海滩牡蛎肥满,地里韭菜芳菲,二者市场上出手可购,价廉物美,人人喜爱。

  蚝的书名叫牡蛎。它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于肉中含有4557%的蛋白质,711%的脂肪,l938%的糖和多种维生素,被誉为“海中牛奶”。它具有定志安神、滋阴潜阳、敛汗抑酸的功用,可治眩晕、失眠、盗汗、崩漏、瘰疬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瘸。还可以用来制成蠔干、蚝油和清汤牡蛎、油炸牡蛎等罐头。蚝壳煅灰可做建筑材料,也能制成钙饲料,可提高奶牛、绵羊生育能力和产奶量。宋代泉州洛阳桥就是利用牡蛎的繁殖来胶固桥墩的。因此,海蛎不但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所推祟,逐为历代名人所赞赏。唐代韩愈有过“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的诗句,清代闽督李鹤年在泉州洛阳桥也有“蛎房风味胜江瑶”的题刻诗句。明代海蛎还是作为向皇帝呈献的贡品。同安策槽公社的后田、丙洲,马巷公社的琼头,新店公社的欧厝,大嶝公社的阳塘、小嶝等二十多个沿海大队,都是牡蛎的主要产地。1979年全县养殖海蠔面积有34千多亩,交售国家和供应出口占全省交售量的百分之四十。每到春暖花开的二月,正是牡蛎腺成熟期,所以脂肪饱满,肉肥膏腴,大量收购海蚝及晒蚝干也在这个季节。一旦过了“清明”,由于大批产卵,肉体也就消瘦了。因此,一年四季,春蚝独肥。

  韭菜原产于亚洲各地,它是一种多年生植物,种一次,可收获多年,故俗话称它“懒人菜”。《说文》说它“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韭菜含有很高的胡罗卜素和维生素乙、丙等,具有舒肝散血、补中益人的功能。我国《诗经幽风·七月》写道:“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四之日”就是仲春,也就是农历二月。当时用韭菜作为祭品,足见我国二千多年前已有栽种。从杜甫的“夜雨剪新韭”,苏轼的“青蒿黄韭试春盘”以及郑板桥“春韭满园随意剪”等诗句看,我国历代栽种韭菜已很普遍。同安城郊的古庄、下溪头、苏厝等地,都是出名的韭菜产地。

  韭菜是人们喜爱的春令时蔬之一。每逢春节,上了年纪的老人用十二根韭菜,圈上红纸、配上牲礼祭天,据说可以“平安长久”。有的还让小孩吃整根的韭菜,也是表示长寿的意思。

  到了农历二月,正是韭菜茎肥叶嫩的时候,提篮上市,购把春韭,称斤蚝肉,拌点地瓜粉,煎盘香喷喷的“蚝仔煎”,同家人、亲友或海外归侨共尝那“二月肥蚝肥韭菜”的家乡风味,更是“别有一侨滋味在心头”了。(作者岩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