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文艺简略
朱天送
我县历史悠久,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素有“文教昌明”之称。自古以来,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就我所知主要有如下几种:
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弦管,誉称“御前清曲”。一般由一个演员清唱,不表演动作;有时由两个演员对唱或多人合唱,用琵琶、洞箫等民间乐器伴奏。每逢迎神赛会、婚喜寿辰都演唱南音。元宵、中秋两佳节,几乎每个城镇和乡村都搭“锦棚”,由各地南音高手演唱一至数天,非常热闹。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独具一格的民间文艺曾一度受到冷落。几年来,我县马巷镇和风岗、东园、后村、琼头、刘五店等村都先后组成南乐社(队),恢复了活动。
车鼓:主要演员有车鼓公、车鼓婆两人,有时加四至六个少女伴舞。车鼓的歌词和对白相当风趣。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轻盈、柔软、优美,甚为观众所喜爱。这种民间文艺一般用于迎神赛会,闹洞房。近年来,有些老艺人对其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出现了有说有唱的车鼓弄和以单纯舞蹈动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车鼓舞,更加受到观众的欢迎。
戏队仔:演员二至四人,乐队六至八人,主要扮演一些梨园或商甲的小戏或折子戏,如“管甫送”、“唐二别”、“番婆弄”、“士久哥”、“郑元和”、“桃花搭渡”等等,一般出现在迎神赛会场合,是一种戏剧的轻骑队。
锦歌:又称“褒歌”,一般是唱漳厦地区及本地的山歌,以月琴为主要件奏,有自弹自唱,也有一弹一唱,歌调轻松活泼,在院前埕角一唱起来,群众便聚集起来听。单纯的褒歌一般不参与迎神赛会,后来转变成“歌仔戏”,便经常参与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活动。
乒鼓唱:不用乐器伴奏,只有一根“乒鼓”。“乒鼓”由一根开通节目的竹筒一头用猪油膜密封而制成,打起来乒乒作响,加上两片竹板作拍指,自打自唱。这种文艺形式多数用于闹洞房,后为乞丐所利用。
装阁:又叫迎座,是一个能够抬着走的形似台阁的小舞台。台上坐着一至三个演员,在座上演唱戏文。小舞台由八个人抬着游乡游街。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座阁连接在一起,称为“蜈蚣座”,一般用于规模较大的迎神赛会和元宵节。从前同安城关闹元宵,曾有街道与街道举行竞赛,连续活动六、七个夜晚,十分热闹。
拍胸舞:原名叫“打猴拳”,表演者只穿短裤,裸着上半身,头上着草圈。表演时,伴随着歌唱,拍胸打腿如公鸡拍胸一样振振作响,边唱边拍边舞,粗犷生动。
山歌:盛行于莲花和汀溪山区,是一种不配乐器,即兴即唱,充分表现劳动情趣的娱乐形式。曲调优美动人,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歌唱者各在一个山头,互相对唱,或抒发劳动情趣,或倾吐恋人的情思。
舞龙:又叫弄龙,表演者十多人,其中一人擎珠,十多人擎龙,摹仿巨龙吐珠,腾云驾雾等动作进行表演,是一种融合武术和艺术于一体的文娱活动,一般用于较大型的节日。近年来,珩厝、金柄等地已恢复这种活动。
舞狮:俗称杀狮,表演者摹仿狮的各种动作进行表演,有双狮戏球和杀狮,动作矫健有力,具有武术性,一般出现于比较大型的文艺游行或踩街活动。
套宋江:是一种用艺术形式表演的武术操练,以宋江大闹大名府为主题,扮演《水浒传》中一百零八猛其中一部分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排阵,或双打,或单人表演武术,只用武乐助声势,不用文乐伴奏,一般出现于大型的迎神赛会。
上述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有关部门正在发掘、整理、改革、提高、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