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三座古桥
颜立水
同安县城之东的同山(即梅山)西麓,有村曰五显宫,是现在五显镇所在地。发源于加张山的布塘溪和发源于三秀山的西洋溪就在五显宫村西汇合注入县城东溪。于是五显宫村附近建有三座古桥。
三座石桥造型结构基本一致,现在的第一桥,石桥原貌保护完整,已列为同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长六十四米,八墩九孔,每孔横跨三条石板。石板长六米,宽六十公分,厚四十公分。桥墩高五点六米,露出沙面三米,底宽一点七米,以巨大条石有规则地交错垒渤,迎水一端呈船头形,以便分水势,减少流水冲力。桥梁架于两墩中间,桥墩头尾各留一米多空隙,这祥可以减少压力,预防桥墩倾斜,使整座挢梁稳重牢固,百年不圮,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第二溪桥在五显庙前,原有石经幢一座,已被洪水冲毁。1970年,在原桥墩基础上加高拓宽,并在桥下设闸截流。第三溪桥在距五显宫之北里许的垵炉村,桥原三墩四孔,因溪流改道,已废一孔,剩余二墩三孔的桥墩、桥梁保持原貌。
五显三道古桥,建于同一时代,分布又比较密集,说明古同安长兴里一带水、陆交通的发达。同安县古时的溪港俱深,帆船沿溪可溯达五显直到布塘,直到清末民初,金门往来的行船还可以挂帆穿越南、东两桥直到第一溪桥停泊,然后把当地出产的红糖、花生油、大豆、豆饼等农副产品和地瓜苗运往金门。其中运往金门的地瓜苗最为大宗,故当地群众有“家财放在番薯船”的谚语。因此,五显第一溪桥又是北同安与金门水运交通的启运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