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古城墙史话
陈金城
同安于五代建县(933年),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才开始筑造城墙。当时为夯土墙,至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用石内外砌之”。是为石垣之始。距今已有630年之久,现已划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同安城垣周长计795丈,高一丈二尺,濠深、广各丈二,有五城门:东曰“朝天”,西曰:“厚德”,南曰:“铜鱼”,北曰:“拱辰”,西北曰“庆丰”,基本上奠定了同安县城的规模。
同安城垣始为夯土垣,因水患兵祸破坏,历代屡加修整。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县柴尧年疏浚城濠,并增筑葫芦山后一段城垣。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洪世俊又增高城垣二尺,并改称东门曰“鸿渐”,西门曰:“丰泽”,南门曰:“朱紫”,北门曰:“拱秀”,西北门曰“朝元”。至此时,同安城垣周长扩至847丈,高增至二丈三尺(几乎比宋代土垣增高一倍),护城濠深六尺,阔二丈。天启壬戌(1622年),荷兰侵犯中左所(今厦门,当时属同安所辖),知县李灿然为防荷虏攻城,在城垣上赶筑炮台十座。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同安、厦门、金门为根据地,抗清复明,在同安与清兵进行长达三十年的拉锯战,故古谚有同安“三日归明,三日归清”之说。郑成功于l653年二据同安时,鉴于县城无险可守,不利抗清,遂于1655年6月主动拆毁同安城垣及官署民房,迁官民入丙洲岛,并于岛南大埔筑新城,派部将陈霸据守(新城方圆三百米,以三合土夯筑,现已塌毁无存)。郑氏拆城时迫于时间短促,局势紧张,人力物力有限,当时只能拆毁上部明代增筑之砖土坦,下层元代之石垣基本予以保留。1680年清兵攻占金厦,郑氏退守澎台,清朝在同安的统治稳定下来,开始对同安城垣加以修整。
近代以来,同安城垣屡遭损坏。民国十五年(1926年),奉省令拆毁城垣修筑马路.仅余东门至南门一段元代残垣,记载着千百年来古同安的烽烟水火,让人们去遐想同安古城的昔时风貌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