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颜立水 陈金城等
婆罗门塔
在县城北面里许的大轮山梵天寺钟楼旁,矗立着一座婆罗门塔。这座塔原在县城西安桥头,故又名西安桥塔。l957年历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路过同安时考察过这座塔,同年根据他的建议把石塔迁移到梵天寺进行保护,l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把它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明朝何乔远所著的《闽书》记载,西安桥(即同安西桥)是“宋元*间邑人许宜、僧宗定所建”。许宜号西安,是朱熹得意门生许升的曾祖父。因许西安建造西桥,故命名为“西安桥”。在建桥的同时,曾在桥面置“石将军”和在桥头桥尾“镇以石塔”四座,意为镇桥、护桥。四座婆罗门石塔,造型完全相同。因时日已久,其中两座已损坏,唯迁移梵天寺一座和至今保留在城关镇室内一座完好无损。 ‘
婆罗门塔高四公尺半,石构实心。塔的底座有四个奎脚,生灵座四角曲蹲着四个侏儒。第二层工字形座的四面各有一座莲花坐佛像浮雕,塔身的四角各雕一个展翅神兽,四面的浮雕都取材于佛教故事,神态生动,形象逼真。石塔上端塔刹部分有五层相轮,塔尖呈葫芦形。
婆罗门塔是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历史与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周总理关于“在历史上,中印两国人民一直是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印证。婆罗门教发源于印度,是佛教形成的基础。从婆罗门塔造型风格看,它的浮雕粗犷而富表现力,古朴生动,其手法近乎印度的婆罗佛屠石刻艺术。但从牲灵座四面浮雕“双狮耍球”及莲花坐佛像等图案看,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因此,婆罗门塔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在宗教艺术上互相影响的结晶。 (作者:颜立水)
唐孝本与唐公堤
唐孝本字念淳,别号松岩,江苏武进人,任过宁洋、晋江、台湾三县知县。雍正九年(公元l731年)任同安知县。任职期间,志载他“善政不可胜书”。早在晋江任知县时,他就在同安东岳庙口买置一块塚地,供贫民埋葬,这个地方后来也就叫做唐厝埔。到了莅任同安县后,他又建县署,清学租,复建朝元门,疏*铜鱼池,还在县署前面,维修“士”字街,方便群众交通。但他最大的善举和留给后人称道的事迹,是为同安人民修了一道唐公堤。
唐公堤是指同安城关东西两溪的堤岸,至今西溪南岸豆腐厂后面,还竖立一块“唐公堤”碑,碑高近三米,宽一米多,是乾隆二年县民为感念唐孝本修堤之功而立的。
根据县志记载,同安东西两溪,由于沙泥淤塞,又没有溪岸防护,因此常有水患。唐孝本任同安县事后,目睹水患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便决心治溪。他发动士民,先启朝元门河道,后疏溪沙以筑堤岸。在清溪筑堤中,唐孝本不避劳瘁,终日到溪堤劝励士民。在唐孝本激励下,士民踊跃趋工,从乾隆二年二月开始,到六月完工,只用四个月的时间就修筑两岸溪堤共一千三百丈,同时环植萑苇护堤。从此,溪深水清,民赖其利。直到光绪年间,西溪还可行驶火轮,由丙洲海入港的帆船可以挂帆穿过西安桥。至今西溪北岸尚有“官渡码头”石碑,石碑载述对船、轿的挂牌收捐及定员定价规定,标记了当时西溪水运的繁荣景象。
(作者:颜立水)
铭恩亭功德碑
同安城外的风山有座铭恩亭,亭中竖立一面功德碑,详实地记载着同安知县谭维鼎率领军民抗击倭寇入侵的功迹。
铭恩亭面宽4米,深3.5米,高3.6米,亭柱、横拱、亭盖全部石砌。亭内的功德碑高2.62米(不计碑座及埋入地下部分),宽1.04米。横批题为“邑父母谭公功德碑”。碑文1100多字,由邑人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前浙江监察御史刘存德撰写,承德郎南京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林丛槐书丹,中顺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前四川按察司付使洪朝选篆额。立碑者署名195人,其中知县、知府以上官员就有l9人。可见谭氏率众抗倭的英雄事迹是深为后人所颂扬的。
谭维鼎,字朝铉,号瓶台,原籍广东新会人,明嘉靖38年出任同安知县。是时,倭寇泊浯屿,陷金门,“掠大嶝”,“棲沈井”,攻打同安城,“焚城外居民数千家,官府传舍悉为灰烬”。且有一班盗贼与倭寇互相勾结,朋比肆虐,为害尤烈。
在抗倭斗争中,谭维鼎知己知彼,出奇制胜,并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恩威兼济、战抚相辅、以贼制贼、瓦解敌人的策略。碑文的抗倭部分,简直是一部克敌制胜的兵书。
谭维鼎在同安上任期间,体恤人民的疾苦,广施仁政,碑文也作详细记载。如嘉靖40年同安大旱,谭维鼎为民祈雨,“终得甘霖”等。因此,深为群众的爱戴,“民其永恩于无*”。
(作者:任选)
却金亭与德政碑
同安县城东五里榕溪大道旁,原有一座“却金亭”,亭下有一碑。亭与碑都是纪念明代同安县令张逊的。
张逊字时敏,江苏毗陵(今武进县)人,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任同安县令。上任伊始,就在居室屏风上书写左右铭二行曰:“民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两句话出自张逊这个封建官吏之口,实在难能可贵。张逊言行一致,廉洁奉公,严禁下属贪赃枉法,吏治相当清明。三年任满,调升福宁州,同安民众夹道挽留,走到榕溪官道,有几个老人恭奉白银数斤要送张逊。张逊坚辞不受,两袖清风,与百姓依依惜别。成化十三年(1477),同安民众为纪念张逊的政绩,集资在裕溪张逊辞金处建亭,名“却金亭”,亭下有石碑,刻有“张公爱民父母”六个大字。
同安有张逊“却金亭”,马巷有丁纫臣“德政碑”。
丁惠深号纫臣,广东丰顺人,清光绪初年任马巷通判。当时马巷宗族械斗、赌博花会盛行,纫臣便亲自带领兵役巡逻查禁,压下这两股邪风。纫臣为官十分清廉,每次下乡巡视,都用自己的俸金支付马轿钱,并严禁下属榨取民众钱财,凡属下吏胥妄取民间一丝一粟者,则处以重刑。衙役们相顾失色,不敢胡为。纫臣执法无私,断狱公正,公堂上特设一个大竹筒,百姓有冤情,只要击筒几声,不管午休夜寝,纫臣立即坐堂,及时理案。因此,社会秩序安然,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少,法庭上竟长出野草来了。纫臣还大兴义学,救济孤寡,甚受民众欢迎。光绪九年(1883年),纫臣任满调升,马巷士民集资立“丁纫臣德政碑”以记念。
(作者:陈金城)
凤 山 石 塔
同安城东里许有“凤山”,山上有一座五层石塔,称为“凤山宝塔”。
民间传说,凤山与大轮山相峙,是同安的“龙脉”。因太轮山有“状元砚”(就是朱熹题字的“奎石”),而凤山没有“文笔峰”,缺少“状元笔”,故同安出不了状元。为此,官府特在凤山建造西塔以象征“文笔”,希望同安科举兴旺。
据《同安县志》记载,凤山石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同安县令洪世俊所倡建,至今已近四百年。洪世俊字用章,号含初,安徽*县人,明万历进士,公元l597年任同安县令。洪士俊为官廉洁奉公,在同安办了不少好事。世俊对同安县学甚是关心,曾下令搜拨寺庙田产二百多亩,作为县学学田,以资助贫穷士子读书,还经常亲临文庙为士子们讲学。同安从宋代苏颂任丞相以来,至明代四五百年间,科举不昌,世俊有感于此,心中着急,决定捐献俸禄,在文庙正向凤山顶上营建石塔,象征“文笔”,同安士绅纷纷捐助,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正月破土动工,至七月造成。塔分五级,中级雕有文魁象,塔顶锁以铁链,坚实挺伟。完工之日,世俊亲临塔前,对县学士子们勉励说:“此塔真是雄伟壮观呀!此时此地,你们心中都应有所感吧?你们看,这塔基是那样牢固,塔峰高耸入云只能循级攀登,决没有捷径可上,这可以象征做学同的艰辛呀!此塔那么朴实无华,石块都经过砥厉磨琢,是圆是方,不可改变,这可以象征直朴的德性呀!石塔高耸山顶,凌空屹立,越受震撼越是坚固,这可以象征坚贞的节操呀!高深的学问靠勤学苦练以获得,高尚的德行和节操靠砥砺磨练而养成,这是很深刻的哲理呀!希望你们努力自勉。”士子们听毕,深受教育。洪世俊在任六年爱护百姓,倡振学风的德政,有如凤山石塔,千秋永铭。世俊任满离县后,同安士民建了一座“生祠”来纪念他。 (作者:陈金城>
城 关 钟 楼
同安城关同新路中心处,矗立着一座五层钟楼,于民国十九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后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牺牲的庄尊贤、潘节文二位烈士而建造的。
庄尊贤(1875—l916),字育才,灌口徐厝后人,自幼读书,中年时家门不幸,父母妻子相继染疫死亡。当时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庄尊贤怆怀时局,参加了同盟会,与庄右南发起成立公益社及农务分会,组织灌口商办天然农林植棉有限制公司,招工二百多人,密请有军事知识的人教练兵法。武昌起义后,庄尊贤率领灌口革命军光复泉州和漳州。革命成功后,解甲归里。北洋军阀袁世凯篡权后,庄尊贤义愤填膺,响应孙中山护国运动,召集旧部在灌口寨仔湖、蜘蛛湖、白虎岩等地,聘请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潘节文为教练,训练军队,进逼岩溪、林墩等处。民国五年五月五日夜,庄尊贤率领革命军一百八十多人进攻同安城,不幸牺牲,年四十一岁。
潘节文(1890—1916),字奕敬,号离恨,福建永春人,十八岁入福建陆军小学,二十一岁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武昌起义后,回闽南任南安抚使教练官。后又离开福建,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学习。袁世凯称帝以后,潘节文应庄尊贤聘请,到灌口任讨袁军教练。一九一六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夜,他率领安溪一带民兵百余人,由同安城关小西门攻打据守同安县城的北军,后同庄尊贤一道殉难,是年二十六岁。
民国十九年,在城关中心修建钟楼一座,楼高约二十三米,仿西班牙天主教教堂式,现仍巍然屹立在县城。(作者:岩 立)
安 乐 村 塔
在莲花公社沃溪村公路旁右拐弯处,一块巨石上屹立着一座石塔,这就是安乐村塔。
南宋绍兴23年(公元ll53年),我国理学家朱熹到同安任主簿。当时他曾率人四处寻山问水,勘察地理。当他来到沃溪村时,发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中有一块三千多亩小平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交通,真是个“大乱半忧,大旱半收”的桃花源地。于是,朱熹便题了“安乐村”三个字。过后,乡民集资建塔于村口路旁。这塔高六米,石构实心,塔身为平面方形,顶层嵌放朱熹题写“安乐村”三个石刻字。塔的刹座设覆盘,刹身有三个相轮,刹顶为陀罗式宝珠,没有多少花纹图案及石刻浮雕,是宋代同安偏远山区简易石塔的代表。
安乐村塔旁有石佛洞,洞中置普庵佛祖和泗洲佛祖二尊石雕像,佛像高近一米。石佛洞上是麒麟寨,现尚有寨门和石墙遗址。
(作者:颜立水)
十 二 龙 潭
十二龙潭在五显镇北辰山(俗称北山),距同安县城约二十五里。北辰山是牛岭山脉向南延伸的一座山,海拔五百米。由于牛岭山脉的山水倒向北辰山顶的一个缺口,加上大羊羔、石猫、凤金仑等处的倒水,形成一条二里多长的峡谷,山泉流水长年累月沿着这条峡谷跌宕泻落,结果把山峡巨石注成了十二个水潭,故名十二龙潭。潭的大小、形状、深浅备异,有圆形、半月形、三角形、多边形。其中第五潭最大,深二米多,面径三米多,潭水清澈见底,没有沙泥沉积,汲水烹茗,尤觉甘醇。第二潭东侧,有两个天然石洞,俗称“仙洞”,是那些信女“圆仙梦”的地方。石洞上有小庙叫“水仙宫”,供祀伏羲仙帝。距小庙之北百步处,有一巨石,上面镌刻宋朱熹题写的“仙苑”二字。因此,周围的“仙鹦哥”、“仙羊”、“仙轿”、“仙人足”等自然景物,也都被冠以“仙”字。
在“仙苑”石刻前面,临潭有一石矶,平坦的石面上镌有明、清两代文人的题咏石刻。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l561年)春大旱,同安知县谭维鼎(号瓶台)率员到此祈雨,凑巧天公作美,下场甘雨。于是邑人李春芳、刘存业便在这石上题刻“瓶台霖雨”四个大字,并附有草书诗章。李春芳“谁言此地无龙卧,大夫到此便飞还”和刘存业“山灵未必知天意,自是贤侯格上诚”的诗句,都是颂扬谭知县为民祈雨的德政。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同安知县张荃又在同一石头下端题刻“膏泽下民”四个字,也是对这位前任知县治邑政绩的褒颂。这些石刻集中了宋、明、清三朝地方文人的书法艺术,因而十二龙潭石刻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颜立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