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小切口 惠民大文章——多措并举推动民政服务工作精细化

文章来源:民政局 日期:2025-07-22 11:19
字体显示:[ ||]

  2025年以来,区民政局聚焦群众关切,围绕殡葬领域、养老领域、社会救助领域等民生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破难点、疏堵点,切实织密民生保障网,推出一系列暖心惠民举措,让群众更省心、更暖心、更安心,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及。

  一、创新机制惠民生,优化服务提质量,让“身后事”更有温度

  1.打通堵点优服务,减免费用零负担。聚焦殡仪服务收费价格不透明、服务标准不明晰等民生痛点问题,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对殡仪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示。实行殡葬收费“八闽阳光价格公示”, 指导经营性公墓将收费项目录入“八闽殡葬阳光价格一键清”APP,相关服务项目、墓穴价格、收费标准等内容均可“一网览尽,一键查看”,杜绝隐形收费。优化殡葬领域一条龙服务惠民措施,落实厦门市基本丧葬服务费免除办法,实行“五项免费”政策:对遗体收敛、遗体接运(1000元/具)、3天遗体冷藏(3元/小时)、普通火化(600元/具)、基础骨灰盒(200元以内/个)等费用予以免费,由市级财政承担。群众可依托i厦门App或厦门微信公众号,通过选择智慧殡葬平台,即可进行丧葬费补助申请、预约用车,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效便民。2025年以来,累计为同安区群众办理丧葬费用减免130人,免除费用195932元。

  2.回应需求显关切,政策引导惠民生。推出骨灰寄存“免费办”,出台《同安区民政局关于免除骨灰寄存及相关殡葬服务费的通知》,对辖区未建骨灰室的行政村和村改居社区的骨灰,一律免费寄存到区殡仪服务中心,有建骨灰室行政村和村改居社区的新增骨灰自愿寄存到区殡仪服务中心的可以免费寄存,免除群众20年寄存费,由区、镇(街)财政各按50%予以支付。2025年以来,累计共为99个群众免除骨灰寄存费用47520元。

  3.优化制度强引领,规范管理长运营。针对村(居)骨灰楼堂管理不足现状,制定出台《同安区农村公益性骨灰室(楼、堂、塔)管理维护办法》,配套《村居骨灰楼堂管理章程范本》,指导村居合理设置章程、规范运营。针对场所运营费用不足问题,研究起草了《同安区加强农村公益性骨灰室(楼、堂、塔)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拟将224个村(居)骨灰室运营管理费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按照“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四个方面内容,推动解决村(居)骨灰室无人管、管理难问题,全面提升全区殡葬服务设施场所条件,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祭扫环境。                     

  二、“小饭桌”承载“大民生”,提升老年助餐服务品质

  1.统筹布局强规划,提升改造全覆盖。区民政局制定出台《同安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按照“一年计划、三年谋划、五年规划”的要求,在三年内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站点在全区村(居)的覆盖率达70%以上,五年内实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2025年以来,根据人口规模、服务需求和服务半径等因素,统筹优化助餐点位布局,在“i厦门”发布助餐点位地图。通过现有场所的功能拓展和适度改建利用、邻里公益互助等多种形式,全区完成15个助餐服务站点的提升改造,其中示范性长者食堂10个,日均供餐量达400余人次。

  2.科技赋能更智能,助餐补助显特色。一方面,引入人脸识别设备,老年人用餐能自动精准识别,实现“刷脸”用餐。对配备人脸支付终端、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的长者食堂(助餐点),每个给予补助1万元;另一方面,在保障食堂“明厨亮灶”的同时,给予老年人享受用餐补贴。对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同安户籍老年人,每人每天给予3元的用餐补助(最高不超过3元),其它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给予9-12元的用餐补助。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中,我区先后涌现出官浔社区“雨花敬老”、四林村“爱心敬老”、西浦村“幸福封味”、五峰村“慈善食堂”等特色做法,有效解决辖区内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的“吃饭难”问题。

  3.多元共建广参与,农村互助增质效。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依托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区民政局发动全区292个助老员积极链接爱心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在11个镇(街)9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77个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场所,开展农村助餐、集体堂食等活动,2025年以来已开展300余场,惠及老人14万余人次。同时举办健康讲座、防诈知识宣传、保健按摩、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等活动,既为老年人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又增加老年人获得感,提升老年人的用餐满意度。

  三、从“保基本”到“优服务”,社会救助力度再升级

  为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线”向“提质量”升级,切实增强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区民政局创新设立“党心暖民•同享360”项目。选取祥平、莲花、大同、汀溪、洪塘5个镇街的17个试点村(居),探索建立同安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化制度,让救助服务更贴合、更暖心。

  1.深化区级统筹协调、镇(街)组织实施、村(居)精准落地“3”级联动。区级层面由民政局牵头开展统筹规划,负责救助政策制定与服务标准规范;镇(街)层面承担资源调配与任务落地职责,协调村(居)与专业机构形成联动合力;村(居)层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由党员带头开展入户摸排,构建“自上而下统筹、自下而上反馈”的闭环体系。实现服务类社会救助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从“统一供给”向“个性定制”的转变,切实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救助服务的温度与精度,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2.打造贴心照料、温馨家园、心灵疗愈、知识启智、健康护航、政策传声“6”维矩阵。通过深入基层,专业评估精准分析服务对象需求,从生活救助、支持服务、个案帮扶等维度出发,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一户一策”个性化救助方案。实施以来,已完成434份困难家庭建档工作,累计开展照护、生活、关爱、知识、健康及代办等6大类服务,惠及1237人次;为脑瘫儿童、重残老人开展助餐、助洁服务306人次,为14名困难对象制定个案心理辅导方案,为7户困难家庭进行居家微改造,改善家庭居住环境;助力提升50个人困难对象技能水平,帮助8个困难群众顺利实现就业。

  3.建立政府引导+社工介入,需求反馈“0”距离服务。

  全面梳理群众反馈的生活难题,打造“0”距离服务。发挥第三方社工上门服务作用,主动对接群众微心愿,累计为33名困难对象提供专业的精神辅导、健康用药服务,为138名对象提供生活代办服务。如:汀溪镇五峰村三月龄宝宝因为家庭突发意外导致奶粉缺失,我局接到微心愿后多方募集资源,共募集爱心奶粉专项款11730元,链接爱心商家以优惠价格配送至该家庭,群众对政府工作给予高度认可。针对困境儿童辅导需求,策划了“云端助学,筑梦未来”困境儿童线上课业辅导活动,累计招募16名志愿者,通过“线上辅导+线下关怀”模式,每周提供稳定辅导支持,历时3个月,为辖区12名困境儿童累计提供168课时的“一对一”精准辅导,有效解决了困境家庭子女课业辅导难题。切实推动小切口,惠民生,让社会救助从“兜底保障”向“品质提升”迈进,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