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金本委员:
《关于厦门市同安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造活力的建议》(第202508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同安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及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任务来抓,谋划实施多项创新举措,着力营造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二、措施与成效
(一)汇聚发展要素支撑,营造良好科创氛围。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同安片区,依托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科学城I号孵化器引进吸引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已累计注册落地115家企业,整合科学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资源,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建设"研发-中试-转化"全链条载体,并将在今年出台区级科技政策予以配套支持。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发挥商标、专利监管职能,深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完善“法官统筹指导、法官助理前端分流、调解员诉前调解”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在同安开展区级专利裁决试点,组建行政裁决队伍,引导专利权人积极通过行政裁决途径维护合法权益。2024年,市对区知识产权保护成效绩效考核中,同安位列全市第一。三是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连续三年举办同安区科技服务节,2025年将围绕“数字转型赋效新势力”“成果转化赋能新动力”“专精特新赋质新能量”三大主体活动,辅以企业培育、人才服务、科技产业、企业发展等方面配套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搭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我区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四是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市区协同,连续两年举办“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赛”,共为同安区招引高质量项目43个,引进创业导师65人,合作高校(院所)技术专业机构6个。2024年引育高层次人才201名,入选市“双百计划”人才项目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一,累计吸引超1900家企业和机构落地厦门科学城(同安片区),搭建145个市级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二)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缓解发展融资难题。一是强化融资授信支持。进一步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探索设立“同链”“同保”基金,推动“同研”“同信”基金规模扩大至40亿元。组建区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组织专班成员单位、银行机构联合审核融资需求企业,分批次推送至银行机构。截至24年底,全区累计摸排企业57137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13058家,形成融资需求审核推送至银行机构的“推荐清单”企业9654家。二是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秉持高效、便捷、透明原则,采用“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方式及时兑现各项惠企政策事项。2022年至今兑现各类商贸惠企政策累计6.45亿元,惠及企业300余家;2023年至今拨付科技政策资金累计1.24亿元,惠及企业800余家,有效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三)强化产业配套保障,助推增强发展动力。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同安区有效期国家级高企达732家,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30个。为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区级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2024年兑付金额906.36万元,惠及39家企业。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同安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编制,围绕锂电池、预制菜、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提出总体要求、发展方向和重点举措。开展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完成11个细分领域产业图谱编制。积极培育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农业产业化体系。2024年新增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推动雨生万物、数字闪烁、中温新文旅等总部项目以及华润喜力二期、中能瑞新、宝钢包装等央企项目落地。三是提升产业项目服务水平。实行“人盯项目”制度,紧盯重要节点,聚焦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强化服务保障,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见效。2023年以来,协调解决企业供水排水送电、配套道路建设、高压线迁移、土方清理、特殊工艺评审、员工就餐等30余个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推动77个项目开工建设,促成47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43个项目投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继续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牵头部门作用,协调各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政务服务更便利。积极探索推进“窗外”事项协调服务机制,拓展无差别综合窗口服务范围,拓展更多事项“不见面、免申请、零跑动”;常态化开展“假如我是办事人”活动,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依托“同企云”平台,全面梳理市区两级惠企政策,针对各产业重点企业汇编“一企一策”;多渠道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协调各方高效解决企业诉求;完善挂钩专员挂钩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意识。
(二)资源投放更精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建立惠企政策兑现优先序列,确保扶持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同步加大公共服务配套投入,向小微企业集聚区倾斜,夯实企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探索“财政引导+社会资本”联动模式,通过贴息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形成多元化资金保障链条。
(三)市场环境更高效。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掌上可办、自助E办”,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做好准营承诺即入制区级事项落地实施;贯彻落实企业注销登记等“高效办成一件事”;设立“个转企”服务专窗,提供政策解读和转型升级辅导。深化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开展联合式走访和融合式走访;打通“政银企”沟通桥梁,对接银行选派金融专员精准服务园区企业。
(四)创新发展更活跃。健全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做好民营经济监测分析,大力塑造和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正面典型。用好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良武
联系人:张萍
联系电话:7362676
厦门市同安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5年5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