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厦门市委员会同安区总支部:
区政协十四届六次会议提案《抓好政策文件落实,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第202502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同安区现有户籍人口47.6万人,老年人口7.78万人,老龄化比例为16.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区立足于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加快建设适合我区区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出台《同安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同安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同安区农村幸福院管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区养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初步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二、措施与成效
(一)构建基础养老服务体系。我局积极推动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发展,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型,显著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目前,全区已建成6家养老机构、9家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7家农村幸福院,66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一系列养老阵地,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核定各类养老床位总数为3523张,全区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5床,有效缓解了老龄化的社会压力。扎实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区养老机构获评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照料中心获评四星级3家、三星级4家。完成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硬件设施和适老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幸福院三星级达标100%,四星级32个,五星级6个,五星级幸福院数量全市第一,有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局探索以镇(街)级照料中心为核心,以村(居)居家养老服务场所为依托,调动社区助老员,鼓励形成更加紧密的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目前,祥和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该片区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均由同一家机构运营,在近一年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机构能充分整合辖区内的人力、场所、物资资源,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持续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一方面,深化协同共建机制,与区老年大学、文明实践站、文化站建联,精心策划并举办培训讲座、健康宣教、医疗义诊等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助老员的日常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等贴心周到的上门服务,自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照料中心已累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超过500人次。祥和街道进一步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成功打造出同安区首个街道级别的养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强化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三)拓展老年助餐服务站点。聚焦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根据人口规模、服务需求,我局进一步优化助餐点位布局,积极推动助餐点位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发动爱心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探索“堂食助餐+定点取餐”的政企合作模式,全区完成11个助餐服务站点的提升改造,其中示范性长者食堂7个,日均供餐量超200人次。依托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场所,开展助餐、集体堂食等活动,2025年以来已开展300余场,惠及老人14万余人次。 四林、田洋等有条件的村居常态化开展助餐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全区6家养老机构均内设医务室,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其中2家为深度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案中,在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以服务外包或委托经营方式运营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等建议,经与卫健部门探讨后发现,存在目前无法突破的政策难点。对此,我局将多措并举,深化医养结合,一是联合卫健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医务室的监管力度,通过培训、政策解读、以案释法等方式,规范机构内设医务室服务;二是新规划建设的照料中心,统筹谋划,与镇街医疗机构联建或合署办公,已建设的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共建协议,提供日托康复、健康管理、医疗巡诊等服务;三是指导运营机构在照料中心配置医疗检测设备,比如老年人常见疾病监测仪器,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领导署名:苏清彩
联 系 人:张 娜
联系电话:0592-7036858
厦门市同安区民政局
2025年7月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