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书院遗址

文章来源:同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日期:2025-02-10 15:44
字体显示:[ ||]

  文公书院又称轮山书院。位于同安区大轮山南麓、梵天寺藏经阁后,旧称大同书院,又名紫阳书院、轮山书院。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始建,元至正十年(1350年)重修并祀奉理学家朱熹。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理学名宦林希元提议自同安县东门内的畏垒庵迁建于梵天寺后,改称文公书院。清至民国年间屡有废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仅存朱熹石刻画像和部分残垣,1987年依旧重建。2000年重修。闽南传统砖石木结构单进廊院式建筑,前、后两落古厝式建筑,中为天井,两侧过水廊及阶梯,面阔17米,通进深17米,东侧一列二层民居护龙式书舍,总面阔达25米。前落(门厅)面阔5间,进深2柱,前部横向长廊,平开三门,燕尾脊;后落(正厅)面阔5间,进深3柱,前为柱廊,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中厅后墙嵌有成化年间(1465—1487年)浅刻的朱熹半身石画像,高2米,宽0.89米。东廊立有明隆庆二年(1568年)《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石碑,方首抹角,高2.73米,宽1.04米,厚0.18—0.3米,由洪朝选撰文。此建筑是梵天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关南宋大儒朱熹的文物古迹。

  1988年由同安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