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作者:区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1-12-13 10:36
字体显示:[ ||]

  一、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我区持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以打造厦门乡村振兴样板区为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坚持农业产业优先,进一步凸显特色优质资源

  一是加速三角梅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市级业务部门沟通用林手续办理事宜,争取简化手续,推动三角梅交易集散中心落地;做好上埔苗圃资产清点移交等工作;研究制定同安区三角梅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市级政策;研究完善三角梅交易中心及产业动线方案,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二是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入驻园区的种子种苗企业12家,其中台资企业4家。与中闽兴成(厦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台资)、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台资)等5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合理设计园区动线,统一园区形象,凸显种业元素,为产业园入驻企业制作统一的企业标示牌并标记产业地图。策划首届海峡种业创新论坛,以论坛和博览会为平台推进农业招商,做好2020年首届海峡种业创新博览会筹办工作,已拟定展会初步方案,并由会展公司开展具体策划。

  三是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依据《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生态茶园试点建设方案》,试点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在全市率先创新试点太阳能杀虫灯项目、鼓励生产主体使用有机肥、统防统治等方式,不断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配套开展茶园植树、人工除草、品种改良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生态调控”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有效促进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坚持党建引领带动,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力量

  一是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下发《关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实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准备工作的通知》,坚持分类施策,“一村一策”,深化“四个一”挂钩帮扶机制,建立“领导联村、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同时,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注重把那些党性观念强、农村基层经历丰富,多岗位锻炼、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镇(街)党政领导班子中来。

  二是加强基层治理。全面开展“村居治理”主题活动,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在全省乡村治理体系现场推进会上作大会发言。在各镇(街)培育40个村(居)党建典型点,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增强。创新房东协会治理模式,对外来人口破千的村(居)实现“全覆盖”管理。搭建“高山议理堂”、云洋“乡村110”、智慧警务室等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纠纷调解在基层”。

  三是深入探索“雪亮工程+”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积极推动“雪亮工程”进社区、学校、景区、园区和医院,通过“视频+”服务,创新场景应用,实现重点部门行业管理智能化、重点人员管控精准化、关爱对象服务迅捷化。

  (三)坚持人居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建管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巩固农村户厕改造成果,加强和完善户厕改造提升工作,规范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统筹衔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合理优化农村公厕布局,因地制宜提升改造镇村公厕15个。不断提高农村污水治理覆盖面。

  二是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工作,拟制《同安区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高质量高标准提升治理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已建设施长效运行后续管护机制,完成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项目建设任务。针对小微水体治理工作,先后召开区级专题调度会议5次,评审优化治理方案、协调解决矛盾问题、督促项目加速开工。目前,17个先行试点项目(建成区10个、非建成区7个)均按计划稳步推进中。

  三是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促进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序推进全域落实垃圾分类机制,2021年重点推动1个镇(街)全域落实分类机制示范。                

  四是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制定美丽庭院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美丽庭院创建专项行动,启动星级评定工作。在田洋村、三秀山村、军营村建立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以“微治理”激发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常态化巩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四)坚持文化繁荣建设,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抓好农村公共文体服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组织“红心向党 致敬百年”—高山上的阅读等活动,开展“木可老师”亲子悦读会等线上活动23场,打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安区理论宣讲轻骑兵特色队伍,开展宣讲活动23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全覆盖。拍摄理论宣讲轻骑兵党史宣讲微视频5期,制作党史宣讲U盘150多个,发放给各村居开展线上宣讲,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抓好乡村文化传承保护。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庶安楼整体修缮工作,推进同字厝、颜青云故居、汪前除匪动员会旧址加固工程等修缮工作,着手编制《同安区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统筹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挖掘传承特色非遗文化。举办同安首届陶瓷艺术展、“携手非遗 与梦童行”非遗宣传展示等活动。编辑出版《同安文艺优秀作品选》(三卷),整理历史资料,收集上报省乡村文化记忆丛书故事素材。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工作。在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及“同安发布”、“同安文旅”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我区文化旅游,央视12次聚焦报道厦门方特东方神画壮观璀璨的新春灯组,白交祠村举行“留厦过年·汉服迎春”、茶园音乐会活动,方特景区五一期间举办国潮音乐节,进一步推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四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利用“同安发布”、“920”志愿联盟微信群等渠道宣传《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移风易俗工作》,录制移风易俗倡议书、农村地区防控疫情提示等疫情防控和移风易俗工作相关内容,在调频FM89.8同安区广播电台各节目版块中进行轮播;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敬老月”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光盘行动、公勺公筷、分餐制,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白事简办1002场,喜事缓办一千多场,停办各类民俗日活动180场,全区累计节省1.5亿元。

  (五)坚持培训帮扶带动,进一步推动农民就地就业

  一是促进劳动力转移。举办劳动力市场招聘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就近就业。今年来,共举办了现场招聘会49场,组织企业参会71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8796个次,促成求职人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592人次。区级、镇(街)级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9场,组织企业参会286家次,提供就业岗位近9000个次,吸引了求职人员进场应聘1万多名,促成求职人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596人次。

  二是推进精准就业帮扶,推进“112”工作。通过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部署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开展就业意向和培训意向调查,并录入系统,丰富市人力资源数据中心,做到对全区人力资源状况“底数清、情况明”。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利用村(居)就业信息自助机,向全区农村实时动态推送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以及线下专场招聘信息。发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主动收集提供适合农民的务工岗位,组织企业直接进村开展招聘,让农民在家门口招聘现场直接找工作。此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今年来,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性补贴111.6万元,惠及就业困难人员222人。

  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提升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积极组织项目制培训班9期,参训410人,涉及营养师、艺术化妆、保育员、办公软件、小儿推拿、化妆师等6个工种。

  二、试点示范村及动线建设

  (一)积极开展方案策划

  重点对4条动线、22个省市级试点村进行打造提升。目前,2021年打造的“田洋村-竹坝片区”及“莲花北高速出口-澳溪村”动线方案已经过专题会研究讨论,设计单位正进行优化;2020年实施的汀溪、莲花动线提升方案已完成方案策划并进行研究讨论,设计单位正进行优化。22个省市试点示范村中已完成方案策划编制。

  (二)加快谋划新建项目

  多次组织发改、资规等部门与各镇(街)对接,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涉及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生态控制线等不列入的原则,逐一对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总投资等要素进行核对调整、完善项目信息,形成2021年乡村振兴新建项目71个,计划总投资2.35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1亿元。

  (三)持续推进续建项目

  我区省市区级试点示范村已下达2021年度第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共85个,总投资约1.49亿,本年度计划投资1.25亿。截至6月18日,本年度累计完成投资8500万元,其中已竣工44个,在建35个,前期3个。

  此外,结合省、市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重点任务的通知,我区结合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积极对接上级部门,明确具体指标任务,拟定完善我区工作推进措施,有序推进十大行动重点任务落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