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作者:区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2-11-08 10:07
字体显示:[ ||]

  一、上半年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我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以“统筹谋划、项目支撑、试点带动、创新突破”为工作思路,努力推动“五个振兴”取得实效。

  (一)坚持特色强化支撑,助力产业兴旺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保证粮食安全。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2022年初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77万亩、总产量1.3万吨目标分解到镇、到村、到田,目前粮食春播面积16219亩,其中早稻春播种植面积12883亩。

  二是完善农田水利,提升基础设施。完成正心等5个设施大棚建设项目,新增高标准设施大棚面积231.6亩。加快推进新一年度莲花故里等3个设施大棚建设项目。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为重点,以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抓手,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2280亩,完成投资约1307万元。新建7个共1073.23亩的高效节水设施灌溉项目。

  三是突出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举办“花漾古坑”三角梅主题活动,开展三角梅种质资源收集以及新品种研发工作,2021年申报三角梅品种“化蝶”,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植物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水果高接换种,开展龙眼、蜜柚、荔枝名特优品种嫁接等工作。

  四是强化农业招商,扩大有效投资。傲农嘉烨兴、百利龙程仔虾项目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投入运营,4个省级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上半年投资1.16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87.6%。大力推动闽台融合产业园建设,累计引进(培育)台资农业企业18家,拥有自主研发新品种达170个、种子种苗专利50项,有力带动整个产业园片区100多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二)加强治理保存风貌,提升宜居环境

  一是因村施策,狠抓农污治理。将全区727个自然村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山上村三类,分类推进643个农村污水治理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置率。加快溯源排查,推进排水管理进农村,完善数据底账,逐步形成农村污水管网“一张图”,为开展农村水环境全链条系统化治理打好基础。试点推进农村智慧化排水门牌598户,畅通农户与管护单位的信息共享渠道,努力打造农污治理同安蓝本。

  二是改善人居,创建绿盈乡村。全面推进“一把扫把扫到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提升行动,扎实开展铁路、高速沿线市容市貌整治提升,深化田间整治试点建设,有序推进“绿盈乡村”创建,着力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局部美”向“持久美”“全部美”全面蜕变。

  三是强化治理,保护绿水青山。创新“全收集、全处理、全补水、全清淤、全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整治体系,78个流域治理项目有力推进,埭头溪稳定消除黑臭,汀溪水库饮用水源及国省控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全区消除劣五类水体,水质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面落实河道保洁养护机制,创新“环保管家”模式,实行管养分离,实现主要河道、湖库管护全覆盖。

  (三)改善服务促进融合,实现乡风文明

  一是开展宣贯,建强精神文明。深入村居一线宣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重大主题宣传和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建文明村镇,目前区级及以上文明村66个、文明镇4个,文明村镇占比82.35%。

  二是丰富供给,提升文体服务。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成立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打造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等19支区级志愿服务队伍,形成“8+N”志愿服务全面覆盖模式。支持民间艺术创作,举办莲花褒歌比赛活动,曲艺作品《乡村小唱》《高山幸福歌》分获第四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省一等奖和市一等奖。

  三是继往开来,传承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文物,推进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三年计划,完成庶安楼、同字厝、汪前除匪动员会旧址等一批修缮工程。2022年上半年新增2个省级非遗项目,完成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工作,积极推荐7个非遗项目申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

  (四)深化自治夯实基层,促进治理有效

  一是提升站位,统筹谋划推动。确立“山海相映、以城促乡、整体推进”党建思路,深挖初心使命馆等特色资源。创新“邻长制”,采取“红黑榜”等具体举措,着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率先开展“整镇(街)推进、整区提升”示范创建活动,培育40个党建典型点,军营村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二是建强队伍,鼓足干事劲头。选派48名市、区机关干部、10名市派驻村蹲点干部、80名选调生、5名引进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工作,推动市直机关、国有企业干部资源、力量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投入130万元扶持“一才一基地”建设。针对人才需求开展“订单式”农技培训46期、覆盖2143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88人。

  三是创新机制,深化网格治理。构建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推行全区725个网格精细化管理,经验做法在《组织人事报》刊登。总结推广农村社区“微法典”软法治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大同街道东宅村村规民约被评为省级优秀村规民约,同安区祥平街道陆丰社区“户联网+”工作法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区工作法。

  (五)强化基础兜牢底线,完善乡村配套

  一是加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路网建管,逐步提升县乡村道公路,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镇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100%,村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75.3%。进一步推广普及“公交快递”,让西坑、五峰等5个偏远村庄群众享受到更加捷、人性化的邮政快递服务。完成内田、上陵等23个山区行政村人饮工程,累计投资9259万元,惠及农民2.5万人。

  二是夯实网底,保障基层医疗。坚持总量扩充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村村均配备乡村医生,夯实农村基层卫生网底。依托厦门i健康手机APP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镇(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三是强基固本,提升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片区备课教研活动一体化,精准对焦薄弱校帮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编制区级统筹调剂,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配置,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艺体学科购买课时服务工作。

  二、乡村振兴工作亮点

  (一)民主法治创建有成效

  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努力把村(社区)打造成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今年,司法部、民政部公布了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其中同安区军营村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同安区共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个。

  (二)人才队伍建设有创新

  建立“乡村吹哨、人才报到”机制,帮助挂钩村居解决76个农业生产问题。启动“百名人才联百村”活动,推动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选派48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宣讲、调研等活动86场,惠及近千人次。成立8个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鼓励360余名大学生支援乡村振兴。探索开展“导师帮带制”,以田洋村为试点设立“陈水让书记工作室”,发挥优秀党组织书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效用。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举措

  成立区级、镇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加大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提高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各项工作。精选55家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选优配强19名优秀党员干部派驻19个驻村工作片区,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凝聚工作合力。将环东海域新城和同翔高新区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发展预留用地纳入片区大规划,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探索“国企+村集体”开发模式,拟开发建设祥平西片区工业园,通过股份量化到村、财政补助贴息等措施,预计未来可帮扶83个村,每村平均新增收入35万元,确保3年内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并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