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作者:区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3-02-01 10:17
字体显示:[ ||]

  一、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动产业兴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及安全责任制,严格耕地保护管理加强占补平衡管理,实施水稻种植补助、推动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842万亩,总产量1.3121万吨,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修订印发《同安区扶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品牌培育、设施建设等扶持力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有序建设,在全省园区建设评估中位居第二。

  (二)建设生态宜居,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农业残膜“白色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城东片区试点工作,推动残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彻底消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牛皮癣”。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巩固提升,埭头溪(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获评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项目第一名,643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全面完工,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促进乡风文明,构筑美丽幸福新格局

  依托同安区新时代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名师孵化中心,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坛等,培育壮大10余支区级宣讲队伍。完成同安历史陈列馆一期建设,建成全球首座实质性运营的朱子书院和全省首家电影博物馆,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平台载体。首创“1+11”全镇街覆盖“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展文艺惠民活动,建设1400多处体育运动场地,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四)实现治理有效,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对标“全镇过硬、全域提升”要求,制订出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程序指导意见》,运用“高山议理堂”、云洋“乡村110”等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载体,积极探索村级议事协商新模式,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顶村村创设“股权分红+文明积分”的收益分配模式,通过奖惩挂钩的形式激励村民参与农村基层治理。

  (五)确保党建引领,推进组织建设新发展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作为省“区委落实抓镇促村”试点区,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打造“爱在田洋”等党建品牌,构建“党建+”发展模式;通过村企合作、跨村联建等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深度融合。鼓励指导莲花镇联合翔安区新圩镇,以“同翔心‘莲’‘新’”为主题共同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投洽会暨首届“乡村振兴产业展”。

  (六)巩固脱贫成果,精准扶贫迈上新台阶

  深化东西部协作,举办劳务协作培训4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602人,帮助泾源县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数3034人。引导13家企业落地投产(含增资扩产),到位投资1.52亿元。积极帮助泾源县闽宁示范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持续做好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通过“主播带货+户外直播+扶贫助农”形式,强化诏安特色农产品输出,打造扶贫协作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七)聚焦试点示范,推进项目建设新突破

  持续推进试点示范村及示范动线建设,建立起周调度和日常协调推进相结合机制,抓重点、攻突破,确保项目推进日日有进度、周周有变化。截至目前,2022年试点示范村项目共91个,已完工72个,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深入开展“五个美丽”创建,以“院”赋值庭院经济,以“园”赋能文化生活,以“景”提颜村容村貌,以“田”增值农田创收,以“点”添彩生态文旅,创建任务432个已全部完成。

  (八)发展集体经济,走出村民致富新路子

  成立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一镇(街)一案分类施策,指导推进各村(居)策划生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集体经济项目。拓展产业空间,探索“国企+村集体”发展模式,加快四口圳、阳翟社区发展用地保障性租赁房等项目建设,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积极盘活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乡村研学、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特色产业。

  二、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特色亮点

  (一)创“碳”新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首创碳汇新模式,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我区军营村、白交祠村落地,发放首批农业碳票,推动农业“碳票”变“钞票”,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力创“碳汇+”生态司法新格局,由我区法院牵头建立厦门市首个“厦门生态审判碳汇教育实践基地”,着力打造生态司法和碳汇交易平台之间的直通机制,建立“蓝碳+绿碳”的“双碳”生态司法修复模式。

  (二)引“产”到园,加快产业突破升级

  印发《加快推进同安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发动相关经营主体等组建产业联盟,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预制菜产业,布局建设预制产业园。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构建从农产品生产到预制菜制造再到线上线下营销网络的“一+二+三”的全链条、全周期、全领域式预制菜发展模式。

  (三)评“才”唯实,厚植优势强化支撑

  构建不唯学历、职务、资历和身份的人才评价体系,单列农村实用人才和民俗文化人才两个类别,评定区级拔尖人才45名,农村实用人才12名,民俗文化人才10名。开展“百匠同心铸银城--同安区‘工匠人才新势能’活动”,今年首批表彰20名工匠人才,其中5家人才单位被授予“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