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5109-50-01-2022-001
- 发布机构:厦门市同安区审计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7-28
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区审计局依法对2021年度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区委审计办、区审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重点关注区本级财政管理、购买第三方服务情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更加注重揭示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类风险隐患,切实发挥审计服务中心大局的监督保障作用。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本土疫情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全局理念,统筹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为富美新同安更高起点上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夯实基础。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财政总收入112.09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30.66亿元,分别增长7.51%和16.78%。
一是深耕区域发展,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率先全市出台疫情期间援企稳岗若干措施,有效利用应急还贷和市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基金超36亿元,减免房屋租金超1,300万元,投入科技创新及企业发展扶持资金超10亿元,为企业和个人减负超6亿元,惠及企业超3,000家(次)。招商引资质效齐升,聚焦主导产业链群开展精准招商,宁德时代、腾讯云、华润系列等60个优质项目签约,全年落地高能级项目19个,投资总额43.10亿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和4.7%,全区经济运行良好。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发展后劲愈加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旅游产业稳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营收325亿元,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乡村振兴热度指数综合排名全省前十。奋力构建生态文明,实施30个流域治理项目,推行“湾(滩)长制”,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建立债券偿还和风险防范机制,常态化开展金融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工作,筑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火墙”。
三是强化为民理念,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名校跨岛”项目加速推进,新增学位10,710个,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88名,全年教育支出22.21亿元,同比增长10.2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险合一”惠及全区户籍人口,新增就业3.8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920人,新增保障性住房近5,000套。加快健康同安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完善,推动第三医院划归市管,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全年卫生健康支出12.51亿元,同比增长94.03%。
一、区本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2021年度同安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情况,主要关注决算草案编制、非税收入管理、财政专户使用、部门专项资金、存量资金结转使用及财政安排支出项目的执行等情况,并延伸抽查疫情防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财政决算草案反映:2021年,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120.59亿元,支出合计117.54亿元,年终结余3.05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115.04亿元,支出合计105.65亿元,年终结余9.40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合计1,377万元,支出合计1,377万元,年终结余0.00万元,收支平衡。
2021年度,同安区本级新增一般债券2.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2.00亿元,偿还到期一般债券0.50亿元,置换存量一般债券17.70亿元,置换存量专项债券12.90亿元。2021年末,债务余额37.3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合计21.70亿元,专项债务合计15.63亿元。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非税收入监管不到位。1个部门未按规定开具非税票据,且未定期对账,导致相关收入未纳入非税系统核算,涉及金额185.63万元。
(二)部分支出预算编制不完整。2家单位存在未编制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的情况,涉及金额 257.81万元。
(三)疫情防控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2021年应对本土疫情,我区累计安排防疫专项资金5.54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支出3.82亿元。审计结果表明,各级各部门能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迅速建立起高效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和严密的网格化防控管理体系,疫情防控成效明显,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
1.疫情防控费用结算不及时
我区2021年9月-10月部分防疫支出因各相关部门未及时确认费用,导致结算进度缓慢,涉及金额约3,200万元。经审计部门积极协调,推动相关部门进行费用结算,截至6月底余1,161.05万元待结算。
2.村(居)疫情资金使用情况
一是部分补贴发放不规范,1个村居存在部分村民同一时段领取多类误工补贴的情况;二是挤占专项资金,2个村居将非疫情期间费用列支于疫情专项资金。
二、购买第三方服务审计情况
2021年度,区本级财政共安排购买第三方服务项目183个,涉及预算金额6.5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安排项目173个,预算金额2.81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项目10个,预算金额3.77亿元。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开展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购买第三方服务预算安排、执行过程、绩效评价等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购买服务不规范
2021年,我区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存在采购主体不当的问题,共有5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涉及金额626.19万元。
(二)项目计费标准议价不充分
2021年溪流水质监测及应急监测项目,存在部分检测项目计费单价偏高,个别项目高于同期省内行业指导价的情况。
(三)第三方服务绩效不佳
一是测绘服务数据不准确。因测绘数据出错,多计补助面积约1.89亩,多发放补助款约6.62万元;二是征迁工作不规范。拆迁公司未按规定对移植苗木进行测算清点,直接按最高控制价给予当事人补助,涉及金额60.98万元;三是养殖回潮巡查履约不到位。在被通报5起养殖回潮后,采购单位未按合同约定向第三方扣除惩罚性费用,且仍与其续签合同。
审计后,相关单位积极落实整改,已收回部分款项,并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审计将继续跟踪落实问题整改。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聚焦预算全过程监管,促进财政资金增收节支,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共对9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并延伸11家下属单位及相关事项。审计结果表明,各部门、各单位基本能遵守相关财经法规,重视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但审计也发现部分问题,主要如下:
(一)预算编制方面
一是部分收入未编制预算,1家单位未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涉及金额630.92万元;二是部分支出未编制预算,1家单位无预算支出171.12万元;三是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存在资金沉淀,1个部门历年收到各镇(街)拨付的工作经费长期结余,闲置资金逾120万元。
(二)收入执行方面
1.非税收入执收不到位
一是部分非税收入未开票、未收缴。1个执收部门未按规定开具非税票据,相关收入未纳入非税系统核算且未收缴,涉及金额185.63万元;二是非税收入收缴不及时。5个执收部门存在按规定开具票据的非税收入收缴不及时,涉及金额93.93万元。
2.部分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一是1个中学小卖部租金使用不规范,涉及金额15.80万元;二是1个中学食堂未按合同收取水电费5.36万元、未上缴管理费10.50万元;三是1个单位房产长期被私人占用。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单位积极落实整改,已及时清退相关款项,并上缴金库,同时追回被占用资产,切实强化国有资产及收益管理。
(三)支出管理方面
1.日常管理不到位
1个单位在消防管网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消防用水大量流失,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其中1个水表未按消防用水计价而是以其他行业用水计价,导致每吨水费多计0.90元。
2.业务管理不严谨
在市政设施管养、项目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运维管理经费审核不严格,多付费用17.48万元;二是绿化管养面积移交不规范,多计管护面积1,878㎡、费用1.30万元;三是工程违约罚款扣除不及时,1家单位在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未及时足额扣除总承包单位的违约罚款44.50万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单位积极落实整改,已收回多付款项,同时加强业务审核力度,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3.政策执行不严格
一是预备费使用不规范,1个街道2017-2020年累计动支预备费256.93万元,用于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房屋租赁费用等非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支出;二是在街属企业列支费用,1个街道将4名自聘人员薪酬福利等费用在下属企业列支,涉及金额33.97万元;三是村居工程管理不到位,1个村居存在会议记录不规范、关联公司投标等情况。
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情况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在对镇(街)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小石材”综合整治、生猪退养转产转业、耕地林地保护、流域治理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小石材”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补偿款及转产转业奖励金发放不规范、部分建筑拆除不到位等问题;在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部分耕地及林地保护不到位、个别入河排口未整治到位、少量违法图斑整改不够到位等问题;在其他方面存在大树移植搬迁补助款审核不严格、未按规定收回财政补助资金、部分养殖回潮现象等问题。
五、审计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基层发展内生动力
街道析置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切实发挥街道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要坚持权责统一原则,理顺区与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既充分调动街道发展积极性,又确保街道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二要推进协同联动发展,通过建立税收共享等机制,促进街道之间在资源共享、项目共引、产业共兴、平台共建等方面的协作关系;三要强化财政规范管理,通过财政体制引导街道加强预算管理,增强街道依法理财、科学用财理念,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合法性。
(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非税收入征管水平
一要坚持依法征收,各执收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征收非税收入,强化票据使用规范,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履行收缴、催缴义务,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二要完善征管方式,依托各类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财政部门和执收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执收事项与非税信息的同步传递,切实堵牢非税收入征管漏洞;三要强化监管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对账、不定期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健全非税收缴全过程监管和财政票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非税收入监管力度。
(三)强化绩效管理,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一要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切实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始终,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完善、预算调整有机衔接;二要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三要加强财源统筹力度,盘活各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要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四)健全项目管理,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益
一要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化项目前期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科学决策建设内容和规模;二要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库建设,切实做好项目实施与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促进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三要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养维护与功能绩效评价工作,确保公共投资达到预期目标,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得到持续发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