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5100-13-01-2023-005
    • 备注/文号:厦同政〔2023〕24号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3-01
    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同安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3-03-02 09:09

    各镇(街),各有关单位:

      《厦门市同安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日

      厦门市同安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4年)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两山”基地建设背景

      1.国家层面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两山”理念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论,表明在特定条件下“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两山”转化思路,打造“两山”转化样板,生态环境部于2016年将浙江省安吉县列为“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安吉县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在“两山”转化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决定命名浙江省安吉县、湖州市、衢州市等13个地区为第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18年,生态环境部遴选了北京市延庆区、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库布齐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16个地区作为第二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天津市蓟州区、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等23个地区入选第三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北京市密云区和怀柔区、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等35个地区入选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北京市平谷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等49个市、区、县、镇、村级地区入选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省级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福建省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福建省积极推进“两山”基地建设,践行“两山”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推进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期间的重要课题。目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于2017年入选第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东山县、永春县被列为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将乐县、武夷山市被列为第五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3.市级层面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盛赞厦门:“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厦门市深入推进“两山”建设,更高水平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等一批改革举措和创新经验做法获得全国推广,空气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获评首批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2020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厦门市通过开展陆海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以土地储备为抓手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提升了生态价值,促进了土地资源升值溢价,以第一名入选全国十个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案例。厦门市在“两山”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典型做法。

      4.区级层面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同安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同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战略定位,率先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小流域精细化治理,加强水源自然地保护和管理,取缔生产污染源,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空前。同时健全组织保障,加强监督检测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总的来说, “两山”基地建设给同安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有力抓手,全区迅速进入状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两山”基地建设各项任务,争当“两山”理论的忠诚实践者。争取树立“两山”基地建设的标杆样板,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

      (二)同安“两山”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同安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并获得广泛的群众支持。“十四五”时期,厦门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把厦门建设成为国际化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同安区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蓝海、净土工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力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立法实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为生态系统生产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夯实基础。

      福建省成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6年6月27日,中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厦门市与同安区先后出台《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厦委发〔2016〕30号)、《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行动方案(2020-2025年)》《加快建设高颜值同安区行动方案(2020-2025年)》《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同安区绿色生态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同安区绿色生态行动方案(2020-2025)》等文件,这将为同安区的“两山”示范基地建设指明方向。

      “两山”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迈入高速时代、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同安的必然选择。厦门市同安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其“两山”建设基地符合区域自身定位,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开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道路、开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三)同安“两山”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两山”基地建设有利于弘扬军营村绿色发展理念

      1986年和1997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和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两度视察军营村,与村民共谋乡村发展之策。军营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精准扶贫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军营村的发展实践是我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是“两山”理念的孕育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既要种茶种树,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这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和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两度视察军营村时的殷切嘱托,孕育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军营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不断推动传统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现代都市农业引领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福建省生态村。作为“两山”发展的典范和样板,同安区“两山”基地建设有助于弘扬和传播军营村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理念。

      2.同安“两山”基地建设是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

      同安区位于“厦漳泉”城市群的中心地带,辖区内生态禀赋良好,是厦门市乃至“厦漳泉”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拥有千年历史,凭借丰富的山泉林海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厦门的后花园”,气候温暖,依山面海,四季常青。同安区内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和“全国百佳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荣誉称号。同安区拥有丰沛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地域与生态资源禀赋优良,区位优势独特,为“两山”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同安区应以军营村为样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同安区生态资源禀赋良好的优势,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面推动同安高质量绿色发展,有助于促进同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树立“厦漳泉”城市群的生态功能区建设新标杆,为其他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也将为全国践行“两山”理念做出新的贡献。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

      同安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市北部,北纬24°32′35〃-24°54′46〃,东经117°54′46〃-118°24'32〃之间。北靠泉州市安溪县、南安市,东连厦门市翔安区,南面隔同安湾与湖里区相望,西接漳州市长泰县,西南与厦门市集美区毗邻,东南隔海与金门岛相望。

      

      图1  同安区地理区位图

      2.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5月,同安区下辖7个街道、4个镇:大同街道、祥平街道、祥和街道、新民街道、新美街道、西柯街道、美林街道、莲花镇、洪塘镇、汀溪镇、五显镇。60个社区、81个行政村。区政府驻祥平街道银湖中路1号。

      

      图2  同安区行政区划图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同安区土地陆域总面积669.0458平方公里,占厦门市总陆域总面积的39.38%;同安湾近岸海域包括同安湾海域,其中,属同安区管控海湾面积25.1平方公里、岸线长16.5公里。同安地貌大致分为北——西北中低山区、中部中低丘区和平原3区,细分为中山、低山、高丘、盆谷、低丘、台地、平原、海岸、滩涂、岛礁等类型。海拔800米以上中山24座、海拔500米以上低山26座,海拔250米以上高丘25座。

      2.气候特征

      同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可分为沿海、平原、北部西北部山区3个气候类型。同安气候季节可划分为: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3~4月为春季或春雨季;5~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3~9月为春夏多雨湿润季节,10月至来年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

      3.水文特征

      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东、西溪,在城区双溪口合流,流至瓮窑分石浔支流和浦声支流二股入东咀湾出海。全区干流总长117.28公里,总流域面积531.6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0.8%。多年平均径流深为600—1000毫米,从西北往东南递减,径流发布趋势基本上和降水相似,4—10月,占年径流量的79.1%—88.6%。西溪是同安区的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320.7平方公里,干流长30.44公里,最宽处136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497毫米,径流深898毫米,径流量4.436亿立方米,十年一遇洪峰流量1188立方米每秒,发源于汀溪支流的云顶上(海拔1175.2米)和莲花溪支流的寨尖尾(海拔1042.8米)2处。西溪主要支流有汀溪、澳溪、莲花溪。汀溪长17.34公里,由造水、茂林、西源3条小溪汇流而成,在大同街道过溪草仔市汇入西溪。澳溪流经澳溪、云埔注入西溪。莲花溪由上陵、河田2条小溪在水吼汇流而成,流经新莲、溪东地、长沙注入西溪。东溪是同安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汀溪镇西格山(海拔826米),流经店仔、垵炉、五显宫、五甲,至双溪口与西溪汇合。全场25.18米。最宽处85米,流域面积152.8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79毫米,径流深887毫米,径流量1.356亿立方米,十年一遇洪峰流量827立方米/秒。

      4.土壤类型

      同安区土壤类型分为砖红性红壤、红壤、黄壤、潮土、盐土和水稻土6个土类、17个亚类、28个土属、40个土种。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是同安区分布范围广泛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砖红壤性红壤又分为酸性岩赤红壤和侵蚀赤红壤两属。侵蚀赤红壤可种植热带、亚热带果林。砖红壤性红壤经人工开垦旱作熟化而成的旱作土壤,分布于新民、五显、洪塘等镇(街)。红壤主要分布于海拔200~900米的丘陵山地,其亚类红壤、黄红壤,表层有机质丰富,是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的基地。黄壤主要分布于莲花、汀溪2个镇北部山区700~800米以上的山地。潮土主要分布于五显、汀溪、新民等镇(街)的河流冲积平原中的河浸滩及沙滩地。盐土主要分布于洪塘、西柯的滨海平原中潮间带的滩涂、沙滩。水稻土为同安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耕地土壤,总面积14.17万亩(9446.67公顷),占全区耕作土壤总面积的83.10%。广泛分布于河谷冲积平原的洋田、滨海平原的埭田、低丘台地的台田、丘陵坡地的梯田、山间盆谷的畈田、低丘谷地的冲田及山地丘陵窄谷的垄田等处。

      (三)资源状况

      1.水资源

      同安区具有丰沛的水资源。河流溪涧丰富(西溪、汀溪、汀溪水库、澳溪、莲花溪、莲花水库、东溪、古宅溪、曾溪、竹坝溪、西洋溪、官浔溪、龙东溪、埭头溪等)、水库众多(莲花水库、汀溪水库、溪东水库、竹坝水库和河溪水库等)。水资源总量枯水年(P=95%)为3.95亿立方米,平水年(P=50%)为7.17亿立方米,丰水年(P=5%)为12.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4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5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2578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区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56750千瓦。全区现存水电站(汀溪水库电站、莲花电站、溪东水库电站、大溪电站和河溪电站等)36处,总装机容量20899千瓦。

      2.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铁矿有汀溪镇云顶山、莲花镇内田等10处;黄铁矿莲花石莲1处;非金属矿钾长石5处;高岭土郭山矿段储量3873.18万吨,具有工业开发意义;耐火黏土5处;砖瓦黏土2处;花岗岩石产地数百处;建筑碎石各镇均有;泥煤4处;建筑砂有河砂、海砂;现有非煤矿山两处:矿泉水1处、地热1处。

      3.森林资源

      同安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4.5%。典型森林植被为亚热带雨林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属闽南博平岭东南温热带雨区,种类成分繁多、层次结构复杂。典型植被群种以马尾松、相思树、杉木、桉树、木荷等为主。人工植被毛竹林呈零星状分布于海拔300-500米山坡中下部或洼地,平原地区亦有小面积杂竹分布;经济林有油茶林,多分布于莲花镇、汀溪镇等低山丘陵的缓坡地带;油桐林零星分布于新民街道、新美街道、莲花镇、汀溪镇;茶叶林分布于莲花镇、汀溪镇等海拔较高、地势较开阔的山地;药材林分布于莲花镇、汀溪镇;果树林块状或散生分布于低丘台地和村镇附近,其中洪塘镇、五显镇、新民街道、新美街道、西柯街道、美林街道分布面积较广;橡胶林多种植于莲花镇、新民街道、新美街道的丘陵坡脚避风地段,为人工引种;农田防护林分布于台地和小平原地带的村镇周围。

      4.生物资源

      同安区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全区可分为7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16个群丛。隶属190科、732属、1306种,其中人工引种43科、141种。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树种有油茶、茶叶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森林植物有金毛狗、油杉、刺桫椤、红豆杉、水杉、福建柏、杜仲、台湾杉、闽楠、台湾苏铁等树种。全区果树有龙眼、荔枝等50多种。中药材植物有灵芝、金线莲等586个品种。

      同安区水生动物种类繁多,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虾蟹类76种,牡蛎、花蛤等贝类77种,文昌鱼、石斑鱼等海水鱼类420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昆虫有寄生性的寄生蜂和寄生蝇、捕食性的蜻蜓、螳螂等。野生动物有毛属类16种、鸟类51种、爬行类和两栖类25种。其中出没于汀溪林区的苏门羚及蟒蛇属国家一级珍稀野生动物。虎纹蛙、穿山甲、水獭及鹰、隼鸮科等18种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四)经济社会状况

      1.人口特征

      同安区下辖7个街道(大同街道、祥平街道、祥和街道、新民街道、新美街道、西柯街道、美林街道),4个镇(莲花镇、洪塘镇、汀溪镇、五显镇),共有81个行政村、61个社区居委会。同安区常住人口89万人,户籍人口总户数141916户,总人数4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1万人,乡村人口19.38万人,男性20.18万人,女性20.21万人。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3.6%,其中城镇人口66.85万人,乡村人口22.15万人。全年出生率8.41‰,死亡率3.06‰,自然增长率5.35‰。迁入人口17862人,迁入率44.88‰,迁出人口7742人,迁出率19.45‰,年内自然净增人口4661人。

      2.经济发展

      同安区近年来稳步推进“一圈双核两区”布局,扎实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已达75.11%。北部生态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乡村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逐步壮大;老城核心区着眼建设宜居宜商温馨城区,实现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南部环东海域同安新城核心区加快发展新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迅速扩张,培育新增长点。

      2015-2021期间,同安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速进位态势凸显,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产值超百亿。服务业发展加力提速,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3.0∶59.8∶37.2优化为2020年的1.9∶52.4∶45.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91.21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016元,财政总收入达104.26亿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40.36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606元,财政总收入达112.09亿元。

      (五)生态环境概况

      1.环境质量

      近年来,同安区落实环保责任,实施综合防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持续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蓝海、净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扎实。2021年,积极开展碳达峰试点工作,突出低碳示范区创建特色,建成莲花镇军营村低碳社区、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小坪景区近零碳排放景区和同安保沣工业园区低碳园区三个试点。推动“绿盈乡村”创建,全区“绿盈乡村”占比达到92.4%,莲花镇成功创建厦门首个且唯一一个“绿盈乡镇”。引入全新“环保管家”,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及重点行业集中治污等领域推进第三方治理,深化“环保管家”创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0-2021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2.生态状况

      同安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划定的总面积为265.7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9.67%。依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边界进行严格管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9年同安区根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等有关问题的报告》(厦资源规划〔2020〕59号),主要调整的内容为:调整同安湾口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结合现状建设情况,对生态红线的划定边界进行微调,对生态红线的性质和功能都不造成影响。

      自2018年起,同安区依据厦门市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包括农林牧渔产品、干净水源、清洁空气、清洁海洋、空气负离子、温度调节、生态系统固碳、径流调节、洪水调蓄、土壤保持、物种保育更新和休憩服务,对生态系统生产价值进行了核算,2020年、2021年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别为0.364、0.400亿元,居厦门市前列。

      三、同安“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一)“两山”基地建设的优势和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同安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和“全国百佳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荣誉称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市水质指数3.5628,排名全市第一,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67.5%(同比提升9%),近岸海域同安湾水质从劣IV类提升到Ⅱ类。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省控断面、主要流域东西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小流域“以奖促治”和黑臭水体水质实现“6个100%”达标。

      空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同安区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臭氧和颗粒物协同减排,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的94.2%逐年提升至2020年的100%,排名从2015年的全市第三提升到2020年的全市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5年的3.81改善至2020年的2.16。2021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4,较2020年上升3.7%。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地块安全利用率100%。2020年3个村入选全省“绿盈乡村”典型案例村,超额完成1742.52亩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减排量分别达到594.44吨、163.89吨、2326.56吨、366.82吨,全区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或减量化,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并持续改善。

      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投资4.9368亿,建成506个自然村污水管道和配套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319座,累计建成各类管径管长1081.8公里。建成同安污水处理厂一期至四期、西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25万吨/日。新建绿色建筑比例由2015年75.8%提升至2020年99.64%。

      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有效化解一大批突出环境难题积案,实现了六个100%,即禁养区10969家生猪退养率100%、42家机砖厂、水泥厂、饲料厂关停并转淘汰率100%、98家洗砂场清退率100%、4032家规模化牛蛙和畜禽养殖场清退率100%、201家非法小石材厂清退率100%、86家水源保护区非法小作坊和餐饮店清退率100%。

      2.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稳步推进

      落实环保责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总量减排管理,通过重点实施工程减排、有序推进结构减排、严格加强管理减排等三个方面,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审核,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提升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加强对省控、市控及产生量较大的危险废物重点污染监控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做好有害垃圾中危险废物分类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废物日常监管制度,开展专项医疗废物监督检查涵盖所有区管医疗机构;加强餐厨垃圾管理,落实《厦门市餐厨垃圾收运工作方案》和《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的沙滩保洁及向海漂垃圾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开展造林绿化,加大生态植被保护力度,全区森林覆盖率54%、森林蓄积量192.1428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37286.9805公顷、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1945.45万公顷、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5.37%。推进国土绿化生态建设,强化属地管理原则,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良好贯彻执行,未编报水保方案、未落实水保实施措施、未验收投入使用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实施综合防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源头守住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及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严格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执行《厦门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对项目严格把控,生态控制线和生态红线管控保护逐步加强、更加到位。加强水产养殖综合整治,结合同安区海域新增养殖情况,实施开展遏制养殖回潮工作。开展锅炉窑炉专项整治,对辖区70家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现场排查整治,并建立重点行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台账,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践行低碳环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倡导绿色健康出行,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样本。打赢蓝天保卫战,健全完善齐抓共管机制,多措并举全力提升空气质量。打好碧水攻坚战,推进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全面落实“河长制”,贯彻执行《厦门市溪流养护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同安区流域水体长效治理工作机制》和《同安区溪流养护实施办法》;防止禁养区生猪养殖回潮,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建设。打好净土持久战,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十条”和省市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持续保持环境用地安全稳定。

      3.“两山”转化模式初具特色

      同安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绿色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理念,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致力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拓宽“生态+工业”的转化途径。同安提升工业企业准入门槛,实施“三高禁入”,加强“三同时”规范落实,严把工业项目环保关;推动产业转型,助力企业节能降耗、技改转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九大产业链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材料与新能源产业、高端机械制造业和新文旅等新兴产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

      拓宽“生态+农业”的转化途径。同安通过科技兴农、质量兴产,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新发展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扶持发展现代生态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打响同安红三角梅、莲花高山茶等特色优质农业品牌;完善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等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化,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示范社和示范场,激活现代农业新动能。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探索“四块地”开发机制,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拓宽“生态+旅游”的转化途径。同安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模式,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采用“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思维,从供给侧改革发力,创新策划旅游产品,引入前瞻性的旅游新业态,构建同安层次鲜明、肌理丰富的“山-溪-城-海”全域渗透的多元产品全产业链大格局,发展全域旅游。聚焦同安区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推动文化旅游、现代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补偿机制初步探索。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生态环境权利,健全交易平台,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积极稳妥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同安区以埭头溪下游区域为重点,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为基础,着力探索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设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印发《同安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货币化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将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村民的利益与水源地保护直接挂钩,依照合法、合理的原则,实施货币化的生态补偿政策,充分调动村民保护水源地生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型城市建设。

      4.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同安区率先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升全区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同安区在全省首先实现各镇(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水质监测全覆盖。开展流域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举报奖金数额全国领先。建立公检法联动执法机制,创建全省首个环保警务室,成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审判庭,在全市率先设立同安区人民检察院驻区河长制办公室检察联络室。

      同安区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实行“环保管家”,全面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创新环境监管网格化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试点,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和表彰奖励。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成功结案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和公益诉讼案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二)同安“两山”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同安区饮用水源保护任务还需更进一步,环境基础设施有一部分历史欠账,区域内局部流域水质仍需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仍需保持,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重点行业企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工地和线性工程扬尘防治措施不到位;滨海湿地还需更进一步地保护,进一步完善天然红树林的保护,以及海域及岸滩的固体废弃物治理。

      2.水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有待进一步拓宽

      同安区水生态资源丰富,但水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力度尚不够,水生态产品的价值和潜力有待深入挖掘。以东西溪为例,部分河段水浅河缓而成为当地居民戏水避暑场所,但由于缺乏统一景观规划,溪水资源未被充分开发;部分水库的水生态价值尚未挖掘,水库周边村镇的生态产品尚未开发。

      3.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绿水青山提供的是生态产品,可根据生态产品的稀缺性程度和供求状况赋予它更好的市场价值,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安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与毗邻的集美区、翔安区、长泰县等都有跨行政区域河流。同安区内部河流溪涧纵横,各乡镇(街道)水文情况差异大。目前针对同安区与邻近区(县)之间及行政区域内各乡镇(街道)间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建立,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模式等不够清晰,权责明确的监管制度还不到位,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有待探索。

      4.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价值转化率低

      同安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林建设成效显著,但生态林建设发展中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如生态林补偿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导致扶持资金严重不足、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养林、护林等只能由护林员及其他人员看管,林业养护工作繁重、无法广泛覆盖。尽管同安拥有丰富的林木和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规划、政策引导而滞后,森林的生态价值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

      (三)“两山”转化的特色典型案例

      1.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守望相助,是厦门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中少见的两个高山村,平均海拔900多米,是全市海拔最高的两个行政村。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于山坳难得的平坦开阔地建村,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至今保留着原始的生态美。

      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走进军营村和白交祠,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路。1986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两个高山村,为高山乡村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指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既要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习近平同志对高山乡村的叮嘱,已经孕育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两个高山村,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园,看到茶农为茶叶的销售发愁,就支持兴建茶叶加工厂,做出指示要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老百姓收入,又一次为军营村和白交祠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6年间,军营村和白交祠从默默无闻的“偏僻穷山村”逐渐成长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

      

      图3  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同志两上高山情缘

      (1)军营村:搭平台,高山党校忆初心

      30多年来,军营村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10届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坚持守护绿水青山,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已成为我区村级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2016年,省、市、区先后在军营村“高山党校教学点”,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学员深入田间头,百姓获得双丰收。与此同时,军营村在历届政府帮扶和农民自主参与下,持续开展以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为重点,治理规划建设无序、环境“脏、乱、差”和配套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设布局合理、房屋美观、环境整洁、配套完善、产业发达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村。军营村成为厦门市唯一一个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自2009年起,军营村连续七年在全市环境卫生评比中蝉联冠军,2016年开始被授予免检村庄。当前,军营村全体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谆谆嘱托,走出山门,走进厦门,以奋发昂扬的姿态,实现美丽蝶变。军营村将继续擦亮高山党校品牌,塑造绿水青山典范,带领村民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越走越亮堂。

      

      图4  “山上戴帽 山下开发”的军营村

      2016年,省、市、区先后在军营村“高山党校教学点”,重走习近平总书记“二上高山”访贫问苦路线,研习习近平总书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激发党员群众埋头苦干、振兴乡村的精神。在初心使命馆中,厦门市委党校和同安区委党校注重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依托军营村特色红色资源,探索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模式。“两上高山情缘”“厦门探索足迹”“鹭岛红色印记”“践行特区使命”等展厅整体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与经济特区干部群众并肩奋斗,指导军营村精准脱贫奔小康的为民情怀。日前,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被列入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全省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据统计,办学5年来,高山党校已举办约500个培训班次,培训学员近30000人次,辐射吸引超100万名党员群众学习考察。

      

      

      图5  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

      (2)白交祠:“红色”+“绿色”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白交祠在厦门市委组织部、同安区委组织部、建发集团等各部门各单位的挂钩扶持下,依托“初心使命馆”“高山党校”等阵地资源,坚持“红色”+“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党建引领,把握“五位一体”建设机遇,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千年古村落”“福建省传统村落”“第十四届省级文明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多项荣誉。

      “两亲临,常牵挂”的党建引领促思想。村党支部把习近平总书记“两亲临,常牵挂”的殷切嘱托作为振兴之本、建村之魂,将当年老书记的笔记作为村史档案记录。党员带领村民转变思想,将习近平来村的指示批示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茶园生态改造,种植高附加值的农特产品,抓好山区孩子的教育等。多年来,党支部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重温重走活动、设岗定责等方式,让党员示范带头,让乡贤引领致富,让保护生态的观念根植于心,让创新发展的思想付诸于行,村民逐渐从“站着看”向“跟着做”,再向“主动做”转变,主体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多措并举建美丽绿盈乡村。一是通过“一村一品”打造鲜活名片。白交祠村村集体于2017年设立“七彩白蛟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村里设置农创中心,推广“一村一品”白交祠地瓜、高山有机蔬菜、生态茶叶等农特产品,打造“初心的味道”“白交祠村金薯条”和“云上白蛟高山茶”等品牌。特别是“一村一品”白交祠地瓜,香甜软糯,富有营养,常年供不应求。二是推动农餐对接实现高山民宿与农产品的双赢。村里推出“地瓜宴”“烤地瓜”“岩葱炒蛋”“云雾包菜”等特色体验,让田间蔬菜实现了与村中餐饮行业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三是探索实行“农产品+电商”模式。通过建设村级电商服务中心,搭建农村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桥梁,让“互联网+”助力当地产品的销售,激活淘宝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了农产品不愁卖。四是抓好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茶园流转、茶叶合作社、茶业技术培训等主要渠道,提高茶叶质量,建设一批具有茶叶文化内涵的茶叶庄园和生态茶园。

      

      图6  春暖花开的白交祠村

      (3)成果转化,逐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军营村荣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全村过半家庭加入“西营茶叶合作社”,村民自产茶叶做到管控质量、共享商标、合并销售,经济效益得以扩大化;社、企合作壮大高山产业,恒利茶业等龙头企业以“企业+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带动了当地及周边茶农、茶园茶业发展。目前,“一村一品”的致富“金钥匙”也正在全国各地铺开,军营村的“一村一品”示范效应得到了推广,高山茶的品牌引领作用日渐提高。2021年12月31日,81岁高龄的老支书高求来为来自全国各地20余家主流媒体上党课。讲述着军营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穷山村”逐渐成长为“百姓富、生态美”新农村的中国故事。不仅如此,军营村还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金牌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等多项称号,白交祠也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乡村旅游四星级村”“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这些称号也正在引领其他村落逐渐成为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新农村。

      

     

      图7  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一村一品”高山茶

      2.埭头溪:实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两山转化

      埭头溪流域位于同安区南部,总长34.97公里,流域面积41.2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乌涂溪-城南排洪沟、泥山溪箱涵-泥山溪、梧侣溪三条支流和埭头溪主干流。其中,乌涂溪改道至城南中部排洪沟、城南瑶头排洪渠,最后注入浦声支流,流域面积 19.19平方公里;泥山溪箱涵-泥山溪位于同安区西柯镇境内,发源于大西山,流域面积8.76平方公里;梧侣溪发源于小西山,流域面积7.15平方公里,流经梧侣、四口圳于埭头汇入埭头溪。埭头溪因排放口直接排放废污水、两岸工业废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底泥污染大、漂浮物多等因素,导致河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通过埭头溪流域综合治理,探索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培育基于水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打造“富美同安”样板。

      (1)小流域精细化治理,夯实水生态产品生产基础

      目前同安区埭头溪流域实施化小流域精细化治理,一是推进流域综合排查治理。加大埭头溪流域周边执法监督力度,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依法查封。二是加强涉水污染源环境监管。通过在线监控平台,实时掌握已纳入在线监控平台的流域周边涉水排放企业排污情况,有效提高监管水平。三是切实推进环保问题整改。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主动采取整改措施。尤其是在全省首创“流域环保管家”,在埭头溪流域按照“一口一档”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档案,做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上看”指同安区通过溪流两岸高清摄像头,对溪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将立刻通过智慧环保平台进行信息通报;30分钟内,属地河道专管员和网格员就会赶到现场进行处置,迅速开展“地上查”;“网上管”是利用遥感影像,对水环境污染指标进行解析,并实现多时空污染溯源,持续提升流域水质,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近年来同安区多措并举,埭头溪稳定消除黑臭,2022年实现华丽变身,水质稳定达到V类水标准。

      (2)实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体制机制

      近年来,同安区积极培育水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以同安区埭头溪下游区域为重点,着力探索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建设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探索同安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实现机制,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2022年5月,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厦门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并确定第一批共8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同安区埭头溪下游生态治理项目入选。该项目以埭头溪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实施流域水体保护与开发经营权试点改革,建立水生态产品功能量和价值量核算体系。

      (3)依托流域优势,促“两山”高质量转化

      埭头溪下游作为同安新城核心地带,利用滩地沿线打造成河滩公园,结合全长6.5公里的慢行系统,串联起沿线景观湿地、休闲广场等,全面提升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同时营造多样性的亲水空间,打造都市生态旅游品牌,探索多种模式,促进居民致富增收。埭头溪下游生态治理项目提升了当地就业的生态项目,拓展价值实现的渠道和途径,综合运用产品、市场、金融等手段,为当地居民创造发展机会。基于“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促进水生态产品的价值显化和产业发展,使得生态产品附加值比普通产品增值1倍以上,辐射周边居民勤劳致富。

      3.汀溪水库:生态补偿保护绿水青山

      (1)生态补偿保护汀溪水库绿水青山

      厦门市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与莲花镇, 总面积139.2km2,占汀溪镇总面积的89.3%。汀溪水库年可供水1.2亿m3,供水范围覆盖厦门约八分之一人口,是厦门市同安、翔安两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水库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被称为同安、翔安人民的饮水生命线。自水库建设以来,库区群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库时,群众奉献了珍贵的土地资源;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后,为涵养水源、保护水质,集雨区内禁止建设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很大制约。汀溪镇一度是厦门市最贫困镇,也是同安区最落后的镇。另外,汀溪水库群的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的溪(河)水和自然而降的雨水,溪(河)水流经的村庄几乎都有养殖畜禽的村民。这些畜禽的过度养殖所带来的污染物影响了环境和水资源,例如一头猪日均产生的污染物可以达到人的5倍以上,而这些村庄的生猪有10多万头,对水库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在汀溪镇,大部分农户均有养殖业,而他们的家庭收入中养殖业许多占到了三到五成,而有些家庭户则全部依靠养殖业,因此养殖禁养政策对以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及村民的收入影响极大。

      2010年起,厦门市委、市政府统筹水库水质改善和居民生活保障,实施汀溪水库的养殖退养及生态补偿工作,于2012年底发布了《同安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农村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厦府办〔2012〕224号),成为全省率先实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地市。同安区政府依据整治要求,研究落实并制定生猪禁养及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出台了《同安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货币化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实施方案》明确在汀溪水库汇水区范围内的12个行政村实行“货币补偿为主,社会保障、科技扶持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货币补偿主要是对12个行政村的生猪退养实施一次性退养补偿,以及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1300元的标准(之后按厦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增加幅度的1/3进行调整),连续20年(2012年-2031年)给予货币补偿。根据补偿政策,12个行政村村民统一按失地农民保险的办法办理养老保险,按照厦门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同时,鼓励退耕还林,对承包山坡地种树和低产田退耕还林的村民,统一由市林业部门调拨免费供应树苗,由村民与镇政府签订责任书并给予奖励;优先考虑12个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对一级保护区内的行政村优先考虑移民安置。此外,通过科技扶持,把汀溪水库上游的村庄列入生态农业、高优农业及台湾农业示范基地。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开展汀溪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29个行政村生态补偿工作以来,共发放生态补偿金5.71亿元。

      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以来,汀溪水库水质不断提升。数据监测显示,目前厦门同安区汀溪水库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水质达标率为100%。

      (2)建立健全汀溪水库生态补偿制度

      为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同安多措并举,建立并完善了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汀溪镇、莲花镇和相关村负责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禁止养殖及生态补偿政策宣传工作,确定专(兼)职人员,参与日常监管,及时与区行政执法部门互通信息,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防止退养后养殖回潮。环保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水资源执法队伍,开展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日常监管工作,依法强制拆除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养殖场所。环保部门负责汀溪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相关执法工作。监察部门负责生态补偿资金到位与使用管理情况、后续监管工作的督促检查。审计部门负责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每年向区政府提交一次专项审计报告。区禁养办负责同安区汀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养殖及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加强执法与监督,强化奖惩机制。目前汀溪水库群采取封闭式管理,有管理执法中队巡查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变化、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处理等。此外,市环境监测站还在水库设置了实时监测点,能够实时掌握水质的变化,并提供应对参考。同安将水源地保护与镇(街、场)、村领导班子绩效、干部履职能力相挂钩,完善相关机制,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区政府设立专项举报奖励金,对于群众举报内容经调查属实的,政府视情况对于有功的实名举报人给予现金奖励。将资金发放与水质保护成效挂钩,依据年度水质考核结果上下浮补偿金。2020年,共21个水质达到Ⅰ类或Ⅱ类标准的行政村村民获得补偿金上浮10%-20%奖励。

      (3)汀溪水库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汀溪水库生态补偿共涉及两个镇、12个行政村,共约2081个养殖户。生态补偿工作保证了养殖户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满足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治理后汀溪水库地区的绿水青山,发掘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生态工业。汀溪境内水库库容超过6000万立方米,水资源优势在全市独一无二,汀溪镇以水为源,让水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厦门最大绿色能源基地,总投资86.64亿元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厦门抽水蓄能电在汀溪镇山水间崛起。该项目落地于同安汀溪镇汪前村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8.67亿千瓦时,主要服务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区。该项目已成为同安生态经济的“龙头”和厦门市旅游的一大亮点。汀溪镇在进行生态补偿,保护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条件,创造绿色工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汀溪水库群“水脉”所在的造水村,“天然泉水、无污染土地、清新空气为造水村有机蔬菜提供品质保证”。汀溪镇农民自主开办“听溪农庄”,走出一条有机蔬菜直达都市餐桌的新路,年产有机蔬菜1000吨,以高于蔬菜市场价两倍的价格,供给厦门岛内超过1500个家庭,带动50多户农户增收,未来还将建成有机农业体验区。汀溪镇还与厦大后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完善汀溪绿色果蔬集散中心,绿色果蔬直供厦门大学及周边近10万人。此次引进厦门大学后勤集团作为汀溪镇生态农业的销售渠道,对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该镇立足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及观光农业,现已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村体系。

      4.顶村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汀溪镇北部的顶村村充分挖掘独特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

      顶村村以“企业+合作社”的方式,通过引进香港劲美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顶上人家”旅游项目。目前顶村村将一个“偏乡僻壤”的高山乡村打造成在厦门及临近城市远近闻名的休闲、娱乐胜地,成为厦门各个企业团建、市民高山旅游的重要项目。顶村村利用高山、密林、水库、清泉、溪水、农田等山地元素,建设出一个个娱乐性强的游乐项目,例如:高空滑索、网红桥、真人CS野战、射击等精彩刺激性项目,也有农事体验、山地自行车体验湖边垂钓、划船、篝火烧烤、捕泥鳅等乡野情趣的活动。通过成立顶上乡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所有民宿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细化了民宿管理标准,村民则以各自的房间数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或参与众筹支持集体项目建设以及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遏制了过去村民之间抢客、不规范经营的现象。顶上乡村已建设有高质量民宿258间,大型停车场,每日可同时接客达2000人。目前智慧化旅游也是顶村村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手段,利用微信二维码介绍乡村旅游的主要景点和推荐线路,游客拿着手机自助游览;在“美团”“大众点评”“侠侣亲子”等则购买到价格相对便宜的景区景点套票。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顶村村凭借独特的高山气候、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并采用天然的山泉水灌溉出远近闻名的茭白。顶村的茭白肉质细嫩、甜美,被誉为“美人茭”。顶村村通过第一时间将新鲜的茭白送往顶上乡村食堂,一道道美味的茭白美食端上了来自各地游客的餐桌上,同时在景区内也推出以茭白为商品的精美伴手礼,让游客们在尽兴游玩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特色的茭白饮食文化。顶村村通过改良品种、深加工等,走上了茭白产业品牌之路。据测算,顶村“绿茭林”比常规品种每亩增产1500公斤,每年为农民增收60.5万元。顶村村的茭白不仅深受食客的青睐和好评,还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图8  顶村村的高空索道项目与高档乡村民宿

      通过不断的建设与长期的经营,2020年顶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远高于厦门市的全市年农民平均收入,且相较于2017年的3.8万元增长了近32%。目前,顶村村已形成了集“低碳养生、农庄体验、田园游赏、山地休闲”为一体的宁静休闲特色游,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多元产业发展是基础。顶村村通过打造乡村旅游动线与现代农业发展,激活了乡村内的组织互动、产业联动、资源共享,为“两山”转化注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活跃因子。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两山”理念,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全局观,立足同安实际,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稳步提升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协同治理,保障良好生态环境,厚植生态底色,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创新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实践创新基地“同安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提升生态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红线,构建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两山转化。以绿色发展为先导,依托绿水青山生态优势,突出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的各个环节。

      协调全民共享共建,推进生态富民。激发公众自觉参与两山建设,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优化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强化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

      探索同安特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开展富有同安特色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破除制约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符合同安区实际、富有区域特色、有利于“两山”基地建设的行政管理保障体制和生态治理机制。

      (二)总体建设目标

      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巩固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提高生态资产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打造绿色惠民富民的“生态同安”品牌,凝练同安特色,努力把同安区打造成为福建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标杆样板。

      绿水青山持续向好。切实打好生态环保五大战役,水、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构筑坚固的生态堡垒,厚植生态底色。到2024年,同安区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例>9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于Ⅲ类水的比例达90%以上,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稳定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5%以上,林草覆盖率和物种丰富度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两山”转化质量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更深程度融合,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生态化水平,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深化。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服务业发展加力提速,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做大主导产业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做强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平台,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环保服务。

      体制机制愈加完善。以“两山”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长效保障机制,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创新“两山”基地建设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探索、完善符合同安特色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提升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到2024年,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占比稳定提高,并实现高效利用。

      “生态同安”特色彰显。“两山”文化体系持续完善,“生态同安”品牌不断壮大,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积极有效,绿色惠民富民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旅游收入在服务业总产值占比稳步提升。国际国内知名生态品牌数量增加,“两山”建设成效继续保持高水平公众满意度。

      (三)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有关要求,目前“两山”指数评估指标包含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制度三大方面,共计20个建设指标(表1)。同安区将围绕上述指标,结合对本区的精准评估,合理设置建设指标和目标值。

      表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参考指标

      目标

      任务

      序号

      指标

      目标参考值

      现状值(2021年)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100%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9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0%(为Ⅳ类和Ⅴ类水)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100%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100%

    生态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山区>60%

      丘陵区>40%

      平原区>18%

      54.5%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植物资源共167科549属755种;野生动物有毛属类16种、鸟类51种、爬行类和两栖类25种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111.9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比例达38.87%,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0.290亿元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40.5%

    生态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0.92%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18.2%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28.4%

    生态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59%

    社会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5.5%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资金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3.35%

      注:表中——表示未统计,无现状值。

      五、重点任务

      (一)着力源头管控,打好环保攻坚战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坚持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以解决环境问题导向,为获得“金山银山”保障“绿水青山”。

      1.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为贯彻两山转化,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和《福建省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方案》等有关文件有关要求,加强同安区生态安全维护。至2024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物种丰富度不低于2021年水平、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稳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创新活动,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统计核算。

      (2)严格环境管控分区管理举措。根据同安区生态环境功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对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保护单元管理能力建设,重点管控单元应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生态环境风险高等问题,在规划项目实施开工前,依法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有序开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先保护单元应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在功能受损的优先保护单元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格进行环境执法,打击乱采滥伐、非法盗猎等违法行为。

      (3)加大生态建设投资,推进绿地、步道、公园等生态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处处皆景”的生态休闲空间。支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

      2.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打好碧水保卫战

      (1)持续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保持同安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水源地管理多部门协调机制,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风险排查和防控,切实加强水质预警监测,落实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防止新增污染,确保水质安全。2022-2024年,各年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100%达标率。

      加快汀溪水库、莲花水库和石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全面推进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加强对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管理,强化水源周边环境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形成环境问题清单、制定后续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优先对全区范围内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清理,逐步落实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各项任务。

      (2)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推进同安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开展同安区流域如东西溪、官浔溪、埭头溪、龙东溪等流域干流沿岸地区农村畜禽粪污治理,收集村镇污水并进行妥善处理、处置,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进行沿岸面山植树造林、河滨带和河岸缓冲带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

      加强莲花水库等农村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农村进村入户管网配套建设,加强建成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推进分散式处理站尾水利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污水收集处理率。2022-2024年期间,每年保持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比例高于90%。

      (3)加强工农业废水污染治理

      加强同安工业集中区内企业和重点风险污染源的监管,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持续加大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整治,实施重点行业专项治理,开展现有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升级和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工程。

      实施同安区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化零增长行动,开展全流域范围内的畜禽养殖排查,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完善农村进村入户管网配套建设,加强建成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推进分散式处理站尾水利用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农村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做好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巩固提升工作,落实属地责任,细化整改措施,倒排任务工期,防止黑臭水体出现反复。

      (4)深化“河湖长制+河湖司法”协作机制

      将涉水行政执法信息与“两法衔接”平台对接,借鉴同安“生态法庭”工作经验,建立案件信息查询共享通道。探索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整合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检察职能,形成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合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犯罪行为。

      3.提升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1)落实厦门市空气质量行动方案,提升同安空气质量

      推进工业污染源排放稳定达标,持续落实排污许可“应发尽发”,充分发挥在线监控平台作用,结合执法检查和“双随机”抽查,全面排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标新修订的《厦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

      进一步落实《厦门市空气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对标国家“两山建设”要求和更高空气质量标准,狠抓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颗粒物协同减排。引导企业建设高效治理设施、采用多种组合工艺,全面完成改造。充分发挥在线监控平台作用,严格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台账。培育扶持专业化规模化龙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服务企业。2022-2024年期间,各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

      (2)严格产业生态环境准入,控制工业污染气体排放

      完成同安区的产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严格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不再审批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的建设项目;严控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制鞋等VOCs排放的项目建设;严控新增铸造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积极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稳步推进对新、改、扩建涉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等项目的环评工作。贯彻落实排污许可“应发尽发”,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依法依规从严处罚。严格落实厦门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实施方案》推进工业VOCs排放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3)加强机动车、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工作

      大力淘汰老旧车辆,积极推广电动汽车。提升公交、出租车、环卫和物流等城市专用车的纯电动化率,鼓励通勤、公务出行采用纯电动机动车,继续推广适宜应用纯电动汽车的工程车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重点关注城区内物流集散地的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

      完善顶层设计,落实《同安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协调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各自监管工程扬尘防治工作的自查考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区内工地扬尘污染违法行为查处机制,加强工地扬尘防治信用评价管理。做好全区渣土运输车辆、建筑工地等场所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合理规划餐饮集中区,加大餐饮娱乐业集中建设,引导餐饮业向规划区域转移。加大露天焚烧整治力度。划定烟花爆竹禁放区,有效降低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4.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1)加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

      健全土壤环境信息监管机制。对接市级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区土壤环境“一张图”管理制度。推动土壤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管理,配合全市建立土壤环境风险分区分级指标评价体系,划分重点防控区、一般管控区和优先保护区,构建土壤环境分区分级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监管工作,保障地下水水质不断改善,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和随机抽查工作,细化点位布设、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内容。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重点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农业污染源监管,稳步开展农业面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基地等为重点,兼顾合作社和种植散户,推动农用地土壤环境与农产品协同监测和评估。加强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监控,预防和控制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定期开展“守护净土”重点监管企业排查工作,督促企业做好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和土壤隐患排查工作。至2024年,地下水水质质量高于2021年水平。

      (2)加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

      完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与管理。根据厦门市农用地详查数据和相关技术指标,配合全市落实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依据,形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图。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措施。对质量较好的耕地、园地实施优先保护,严格环境准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对质量较差耕地和园地实施安全利用,着力降低农产品超标的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对重度污染耕地和园地实施严格管控,及时划定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重区域积极制定并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方案。

      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控企业污染,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严禁向农用地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尾矿、矿渣等。对受污染耕地或园地,积极采取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积极采取施用改良剂、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调控以及替代种植等措施。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农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农膜的自觉性。在全区建立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资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强化化肥农药使用量减量化行动,推动农资包装物回收处置。2022-2024年期间,各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

      (3)推进污染地块的土壤管控

      强化污染土壤管控与治理,按照“发现一块、管控一块”的原则,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重点污染源管控,全面加强涉重金属、涉有机污染物行业企业的排放总量控制,坚持“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进行项目环评审批。严格防控农用地周边涉重企业污染,规范重点行业企业拆除活动,强化对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的监管,造成污染的企业要限期予以治理。2022-2024年期间,各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5%。

      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用地土地规划、出让、转让、用途变更、续期、整备(收回)、储备等流转监管机制,严禁有关部门开发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要求的地块。对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曾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填埋,曾发生过污染事故等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

      (4)严格防范土壤污染

      定期开展“守护净土”工作,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积极推进重点监管企业行业周边区域土壤环境前期调查工作。重点监管企业排查整治,督促企业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自行监测和土壤隐患排查工作,把土壤污染防治监管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中。

      加强未利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加强对滩涂、湿地等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问题的要督促采取防治措施。依法严查向滩涂、沼泽地、坑塘、废弃矿井、渗坑渗井等非法排污、倾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拟在未利用地周边建设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

      (5)开展土壤行染治理与修复

      对照《厦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污染耕地集中区域要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区域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

      加强同安区农村污染防治,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稳步开展农业面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农村污染耕地修复。

      (二)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速富美同安高质量发展

      1.多途径、多元化实现水生态产品的两山转化

      多途径、多元化推动水生态产品的两山转化,包括推进水生态产品供应,水生态文化服务,“一村一品”特色生态产品等。到2024年,保证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比重保持稳定提高。

      (1)推进水生态产品供应

      基于同安区的河流水、水库(汀溪水库、莲花水库、莲花溪、澳溪、汀溪、东溪和西溪等)的供给优势,积极推动同安区水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加快推进同安区水生态产品的推广力度,为厦门市提供健康的生态产品。到2024年,居民人均水生态产品产值比重保持稳定提高。

      (2)推进水生态文化服务,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景观体系,打造河滨步道、建设绿地、湿地公园、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增强同安区的生态辐射力。乡村土地实行整村收储、整体改造,推进乡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绿化,提升乡村绿化水平,增加绿化面积。通过多种手段使原本环境恶劣、臭味熏天、垃圾遍布的生态环境改造成清爽、舒适、优美、绿色、便捷、宜居的生态旅游、休闲建设、文化熏陶的乐园,为居民提供工作之余的休憩空间,也为当地的房地产溢价、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同安区转移,从而带动同安区的经济活力。到2024年,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保持稳定提高。

      (3)推进“一村一品”特色生态产品

      发展高质量的苗圃培育和种植基地,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形成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从而逐步提高农村人口就业比例,带动农民增收。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发展现代水生态农业项目。到2024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保持稳定提高。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奖罚考核体系,压实目标责任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奖惩机制。如果责任主体负责的生态产品如果增值了,则给予奖励,相反,则给予惩罚。也就是建立“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机制,对试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定期核算分析,结合区域内各责任主体单位职责,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生态破坏的赔偿机制。因此,基于生态产品的奖惩机制包括:(1)各生态单元的责任主体识别;(2)各责任主体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界定;(3)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奖惩机制。

      (1)各生态单元的责任主体识别:建立基于生态产品奖惩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各生态单元的责任主体,只有明确各生态单元的责任主体,并建立与权利责任相匹配的奖惩措施,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奖惩分明、衔接有效的体系,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规范不同责任主体的行为。

      (2)各责任主体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界定: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仅要考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而且要考虑森林、草原、土壤、动植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基于环境责任的区域生态补偿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如下:1.将研究的区域进行流域划分;2.建立各流域环境责任界定模型。该模型在考虑基本权利绝对平等——各流域每个人拥有相等的基本排放量、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各地区(流域)公平的环境责任,即各流域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各子流域应该承担的削减任务和削减成本表示。

      (3)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奖惩机制:在识别各生态单元的责任主体以及界定其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之后,探索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有助于强化政府的生态保护责任,更好地调动地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奖惩制度设置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奖惩机制激励效果的发挥。基于生态产品奖惩机制以水生态系统为媒介,以区域内部损益变化引发的奖惩问题为研究对象。例如,上下游地区需要就奖惩机制内涵继续凝聚合作共识,把生态保护奖惩深度融入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上游地区其因提供优质水生态产品而付出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都应得到奖励,奖励的金额应由受益的下游政府提供。如果上游地区没有完成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而造成水质破坏以及对下游地区造成影响则应受到惩罚,惩罚的金额应作为对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的赔偿。

      3.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

      持续拓展和完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有序促进水生态产品的转化,推动水生态产品的增量提质。到2024年,水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建立实施。

      (1)水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实现机制

      在同安区内,水生态产品的供给方主要是当地政府。政府通过环东海域新城水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及绿地、步道、湿地公园等生态系统建设,水环境净化,水景观改善等途径,生产出更多的以优质水环境为主、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的水生态产品。水生态产品的需求方,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居民以及厦门市和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

      水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域经营权的持续流转和承包经营。由专业化的市场主体通过科学开发与利用以获得水生态产品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水生态产品市场化的可持续性;二是对于公共产品属性明确的、无形的水生态产品,如湿地公园景观与河湖水库等水生态环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招商引资、文化旅游、税收增加等方式,实现水产品的价值转化。

      (2)推进水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定期举办水生态产品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水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水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加大水生态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水生态产品的社会关注度,扩大经营开发收益和市场份额。加强和规范平台管理,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

      (3)打造升级版“生态法庭”,为水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依托同安“生态法庭”建设和实践经验,建立和完善“1+N”生态环境司法体系,通过整合生态环境领域的行政、司法、科研等领域的资源力量,提升生态法庭在处理水生态相关的环境污染相关案件中的效率和能力,通过司法手段严惩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为推进水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提供司法保障。

      (4)发挥绿色金融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通过不断拓展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促进水生态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加强:1.加强绿色金融的法治建设,切实让金融机构主动开展绿色金融活动;2.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项目,包括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及补贴制度;3.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包括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基金、绿色无形资产的交易、互联网绿色金融;4.大力发展资源金融并注重培育金融机构的绿色责任。以同安区埭头溪试点区域为例,其流程为:完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明确生态产品产权以及形成产权流转和交易→实现生态产品商品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产品市场金融化。具体的,埭头溪的生态资产成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对象,并以相应的绿色金融工具(如银团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基金、绿色无形资产的交易、互联网绿色金融)与之匹配,降低生态产品项目融资成本的同时增加生态产品市场融资的渠道、模式与规模,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

      (5)加强交流合作与对外宣传

      加强与省内有关县(市、区)、国内有关省市在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方面的经验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体系,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来同安考察指导,不定期举报专业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不断增强区内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等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期间大力宣传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实践和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以实现区域综合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向在生态保护中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者,支付其劳动价值和机会成本的行为。水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同安区的水生态补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推动。

      (1)积极申报与水生态补偿相关的项目,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补偿:其中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水生态补偿的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水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2)采用政府投资或购买的形式来实现水生态补偿。基于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当前严峻的水环境形势,为降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政府可通过购买、置换等方式补偿供给者利益损失,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同时,由政府直接出资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

      (3)水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依据法律法规或自愿驱动落实交易支付,推动水生态服务受益者与提供者之间直接进行市场交易。或者由第三方中介组织为水生态产品提供品牌认证或贴生态标签,消费者通过市场自主选择、自由购买、平等交易,从而实现为水生态产品间接付费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市区”立体流域生态补偿体制

      1.积极落实市政府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同安区在省内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意识,成立工作专班,对接上级要求,在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承担下游政府生态补偿责任,共同推动重点流域水生态提升。严格执行厦门市有关水资源污染防治的规定。依据《同安区莲花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做好莲花水库清退养殖户和餐饮从业人员的生态补偿工作。深入开展汀溪水库生态补偿工作,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风险,保证水库饮用水供应安全。向上级政府争取更多流域生态补偿类资金,制定与同安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至2024年,从上级部门获得的纵向流域生态补偿类收入占同安区财政总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2.建立流域上下游区政府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同安区与翔安区、集美区、长泰区等行政区之间存在跨区域河流,积极与各区政府协商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到2024年,从上下游政府获得的横向流域生态补偿类收入在同安区财政总收入的占比逐年提升。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设立责任明确的补偿原则。流域上游地区应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上下游共同利益,坚持节约用水、保护优先的原则,同时享有水质改善带来利益的权利;下游地区应充分尊重上游地区为保护水环境而付出的努力,对上游地区予以合理的补偿,同时享有因上游水质恶化的受偿权利。依据“谁获益,谁补偿”原则,对流域生态获益区域承担补偿责任。同时遵守“谁损害,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对流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补偿。流域上下游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通过自主协商,建立“环境责任协议制度”,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协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共同基金。流域上下游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基金总金额和上下游政府出资比例,可由同安区政府与上下游区政府协商确定。基金管理按照“一年一出资,一年一结算”的原则进行。依据“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合理制定当年的基金结算分配标准,探索建立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设立科学的基金结算分配依据。根据流域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地区为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实际投入成本,为了恢复已经遭受污染破坏的水生态环境的所付出的恢复成本和流域下游水生态环境受益地区的实际获得利益等来科学、合理的确定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补偿标准。具体为:以协议签订当年的水质质量为基准,并在协议签订后的每年由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上下游行政区流域交接断面的水质质量进行考核,并给出考核分数。流域上游政府可获得的生态补偿金根据考核分数,由上下游政府协商确定。

      建立联防共治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上下游地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自主协商、责任明晰的原则,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协作制度,明确双方责任和工作任务,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

      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会商。各地提前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环评共商、环境污染应急联防机制。

      上下游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跨流域水污染信息通报制度。上游发生水污染事件或流域水质出现异常,可能造成跨流域污染的,或下游流域水质出现异常,可能存在跨流域污染因素时,上下游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及时互相通报。接到跨流域水污染信息通报后,上下游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时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水环境监测。造成跨流域污染的,上下游应制定联合应急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及时共享数据信息。

      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监督管理。流域上下游地区互相进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监督。邀请省市生态保护相关部门作为第三方,定期动态评估流域补偿机制运营效果,加强绩效结果运用。针对机制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立行立改,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各地人民政府对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给予指导,并实施监督管理。将具体的监督管理结果及时的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完善组织制度保障。流域上下游地区各政府部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试点区域实施方案,制定水质水量断面补偿基准、补偿和考核标准,做好监测方案制定和实施,落实资金支持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流域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同安区政府汇总各方信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工作任务及时间表,积极协商推动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尽快达成,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龙东溪发源于同安区郭山,流经苏厝、龙西、龙东村,注入东咀港,河长9.3公里,流域面积40.85平方公里。东溪发源于翔安区新圩镇,流经翔安区的新圩镇、同安区的五显镇,至大同街道的双溪口与西溪合流入东咀港出海,主干流长25.18公里,流域面积152.8平方公里。龙东溪和东溪河流流域横跨同安和翔安两个行政区,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适中,较为适宜在厦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探索试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建立与跨市的长泰区等邻近行政区之间的流域补偿机制。

      (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围绕推动两山转化的高质量实施,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森林旅游等三大产业,到2024年,保障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1.发展特色“生态+”工业

      (1)打造新型工业集群

      重点依托现有企业上游引进总部、研发企业,下游销售、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重点推动提高同安工业集中区内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关联度的工作,以及商贸物流行业之间的横向耦合,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升园区整体产出效益。

      园区在引入企业的过程中注意引导企业形成产业群落和上下游产业链,从行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和生产过程、原材料替代、物料循环利用、资源能源使用和库存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行产业的“循环圈”,带动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引进泰亘信智能制造基地,为园区内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上游提供配套补充。依托各园区现有的龙头企业和引进核心龙头企业,构建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形成抱团发展的效应。例如,引进上市公司美图的全资子公司美图之家落户美峰科创公园,带动相关产业公司入驻。

      (2)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依托“同安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同安区政府节能办”等作为节能工作协调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开展产业结构调整,逐年降低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适度发展同安工业园区太阳能供电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分解“万家”企业能耗“双控”目标。推动并奖励企业申请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能源管理认证等工作;组织开展燃煤锅炉、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作。开展工业园区内建筑节能改造,对园区开展建筑与公共照明改造实施方案。地方国企参与园区节能改造,试点合作经营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和设备生产,将绿色城市建设与园区节能有机结合起来。

      (3)研究制定园区碳中和的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基于同安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路径的研究,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碳减排措施,系统、科学地管控和引导企业碳排放和绿色科技发展,助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通过科学核算园区碳排放,将同安工业园区分级分类,明确各级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行动重点。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适宜扩大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增加天然气对煤炭的取代等;结合能效提升措施,如:废气热能回用改造、设置冷凝水回收利用设备等减少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构建以资源高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为特征的生态产业链,削减园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创新碳捕集与催化转化一体化技术,削减碳排放并将其资源化,开展碳捕集技术转化,创办碳捕集业务企业。

      2.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1)强化惠农扶持,助推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企业、农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持续推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厦门市“农业产业龙头发展项目”,鼓励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取更多财政扶持资金,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当地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对接,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作为原料生产基地,加强产销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结合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区属国企发挥在地优势,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搭建销售平台、牵头推动三产融和等领域发挥主动性,全区上下一同推动同安农业与制造业、物流业、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例如,提升区内厦门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配套建设;推动美埔“农光旅”三产融合项目完成全部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光伏板块投运和农业设施的配置。推进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同安省级农民创业园(基地)、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农民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帮扶建立“农民创业者之家”“农民创业促进会”等创业服务综合体,多途径、多形式带动农民创新创业。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创业精准培训,挖掘农村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培训对象。加大农村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创业培训、创业场所、融资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特色农业与产业集群实施方案

      提升同安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地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国企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新增耕地潜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持续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高标准农田,完善节水灌溉设施、推进田间机耕路硬化提质、持续开展蓄水池清淤和农桥等,提升同安区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管理,完善“菜篮子”间控基地,提高蔬菜等产品供应能力。建立蔬菜稳产保供奖励机制。对蔬菜生产基金进行专项补贴,调动农业和企业种植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同安区种植业优势,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至2024年,实现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值稳定提高。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蔬菜产业。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快创建以五显镇、竹坝开发区为重点的同安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巩固提升黄瓜、茄子、大白菜、甘蓝、四季豆等主要蔬菜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推动温室设施大棚等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发展反季节蔬菜及特菜生产。推进蔬菜种苗育繁推一体化,加快西红柿、紫长茄等优势种苗新品种研发与创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生态加工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升,至2024年,实现生态加工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步提升。

      实施品牌兴农战略。梳理同安农业发展的品牌特色,结合政府力量,大力培育发展品牌农业,充分发挥“白交祠”牌地瓜、“郭山”牌紫长茄、“三秀山”牌蔬菜、“绿荚林”荚白、“凤梨穗”龙眼等已有品牌商标的带动作用,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加强对商标、质量标准、产品标识、品牌标准等的服务管理,强化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特色的农业品牌参选“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与“福建名牌农产品”,参与“闽货海丝行”“闽货中华行”“闽货网上行”活动,提高同安农业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开拓同安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

      (3)加大农业对外合作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细化落实《加快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相关配套政策,设立产业园专项发展资金,加快推动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市种子协会、台商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主动与台资种苗企业、国内知名种苗企业等洽谈,积极引进两岸种子种苗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台湾农业“五新”推广,适时举办农业专家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促进两岸农业人才和技术深度对接。认真落实《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做好台胞、台商、台企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对台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一批现代农业精品项目,推动落地台资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打造一批在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方面的优质产品和品牌。扩展对台交流合作领域,完善两地农业组织交流合作机制,支持两地共建研究机构、开拓国内外市场、创建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支持台湾农民、青年创业就业。

      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推进国际农业项目合作,密切与东盟、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合作。支持建设与境外资源开发相配套的育种研发、加工转化、物流仓储等设施。支持企业引进并转化吸收国外优良作物品种、先进技术和装备。

      3.开展“林业+生态旅游”,促进两山转化

      (1)发展地域特色的森林旅游

      根据不同的资源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与同安的文史资源、风土民情等有机结合,提升旅游品位。地方国资要深挖生态林业区域的价值内涵,以产业运营的思路,将林区养护、景点开发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差异性、集群化的同安森林旅游知名地理商标。基于同安区不同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资源概况、产品功能定位和开发的差异,将厦门市同安区森林旅游分为“三镇一湾一农场”进行发展规划:莲花镇发展以各大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为核心的绿色生态游和传统民俗文化游,景点主要有莲花山景区、金光湖景区、小坪景区、文山景区、铜钵岩景区、同安野山谷热带雨林等;汀溪镇依据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特色,发展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游;五显镇借助宗教文化、闽南民俗来发展森林旅游;同安湾发展湾区风情渔村游;竹坝农场建成独具特色的南洋风情度假村。

      (2)打造森林步道新名片,持续推动“最美休闲乡村”建设

      依托同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的小坪森林公园景区、金光湖原始次生林景区、野山谷生态乐园景区、铜钵岩、莲花山及北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西山岩、梅山寺、梵天寺、汪前村荇后云顶山、蝴蝶谷、半岭原始森林等,规划建设森林步道,串联一系列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点,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机会。

      (3)持续扩大同安区森林覆盖率,充分挖掘造林潜力

      科学规划林种布局、林分结构、造林时间和密度,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确保各类迹地得到及时更新。对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加强退耕还林、退果还林,对一定坡度以上的种植和果园要严格限制,提高林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切实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认真开展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工作。森林防火体系不断完善。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工作方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责任、狠抓预防、强化基础、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体系,形成森林防火的强大合力,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在目前森林覆盖率54.5%的基础上,2022-2024年,持续提高同安区山地林草覆盖率。

      (五)加强“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建设

      1.整合现有生态文化品牌资源

      “十三五”期间,同安区6个涉农镇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70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具备较好的生态品牌效应。发挥现有生态品牌优势,发展放心生态农产品产业示范区;精心规划旅游线路,打造“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精品游,充分发挥现有生态品牌集群效应。将现有品牌整合起来,打造“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到2024年,完成“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建设。

      2.“美丽生态”+“同安地域特色文化”,赋能“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建设

      推动同安区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发挥同安区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推动民俗文化艺术节、孔子文化节、同安农民画、苏颂文化节等地域文化与“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依托坑仔口制陶窑址、仙宫龙窑文创园及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习中心等生态文化载体,持续推进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发掘海洋文化历史脉络,与同安美丽海湾建设相融合。形成特色文化和美丽生态相辅相成的格局,深化“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内涵。

      3.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1)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设立旅游标识标志牌,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弥补旅游短板;跟踪推进、华强方特酒店、大唐酒店、璞嘉华等酒店项目按时间节点建设;完成3座旅游厕所建设。依托龙窑古窑址、叶拱南故居及民间丰富的藏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珠光青瓷产业园、莲花热陶艺术产业园,将龙窑文化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同安陶瓷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依托全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旅游产品,整合形成中部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线、南部滨海休闲旅游线、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线,吸引各地游客来同安开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游古迹品美食。一是整合同安古城范围内的同安孔庙、文笔塔公园、苏颂故居芦山堂、钟楼、紫阳书院、朱子书院、卢戇章公园、同安影视城、蔡复一故居、铜鱼池,以及古官道、古城墙、特色老街等文物古迹、文化景点,结合同安封肉、薄饼、碗仔粿、马蹄酥等丰富的地方特色小吃,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特色小吃线路。二是整合同安南部46.4公里滨海旅游浪漫线、美峰生态公园、方特旅游区、万豪酒店、厦门特房波特曼七星湾酒店、万丽度假酒店、古龙酱文化园、通士达光影体验馆、丙洲岛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滨海休闲旅游线路。三是整合同安北部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北辰山景区、金光湖景区、野山谷景区、盛之乡温泉度假村、汤里温泉、金穗园温泉、竹坝华侨农场、百利种苗、厦门航天农业特色小镇、军营村-白交祠、顶上乡村、丽田园、古坑三角梅、禾伯鲜农创新农场等自然生态和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线路。

      开展文艺精品创作。依托同安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开展文艺精品创作,讲好同安故事。重点做好“莲花褒歌演唱团”“竹坝一台戏”的后续打造工作,组织创作一批戏曲、莲花褒歌、答嘴鼓、农民画、歌曲等作品,积极参加曲艺类、音乐类和艺术类的省级以上比赛。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同安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加强对会议会展业、民宿等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业发展。

      加强行业管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继续做好寒暑假、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检查,开展无证照娱乐场所、无证网吧查处整治和景区景点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定有序。

      (2)积极推广“生态同安”文化品牌

      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营销。推进全域旅游,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抓好市区联合国内巡回推广工作,组织文化旅游企业参加文博会、旅博会。借助市文旅局营销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营销,组织开展旅游嘉年华、文化进景区等活动,指导旅游协会、各旅游企业开展假期研学、春节国庆等相关节庆活动。同时,统一推广目标、统一推广策略、统一推广形象,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大力弘扬同安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成果。积极推介同安精品旅游线路,加之以广告、招商活动、旅游推介活动、公共关系等手段的组合运用,共同传播同安“生态休闲之都”的城市形象定位,使“生态同安”品牌深入人心。借助“生态同安”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助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到2024年,“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在国内和国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3)厚植“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建设的群众基础

      推进文教结合,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情、地情与学校课程,系统整理同安区各地生态文化资源与相应的研究成果,提炼生态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点,鼓励开发各类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设计研发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青少年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化教学资源库和项目库。将前期教育效果较好的课程列为示范课程,并加以推广。课程可涵盖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让广大儿童和青少年深入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美丽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成效,增强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生态同安”品牌在下一代群体中的影响力。

      将“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结合同安区特色,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增强生态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力。以城市公园为载体,加入“生态同安”文化品牌元素,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共创共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同安”品牌建设,提升同安区人民群众对“生态同安”文化品牌的认可度。到2024年,保持“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保持在95%。

      六、工程项目

      同安区为创建“两山”基地建设所开展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围绕两山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任务的实施:

      重点任务一—“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重点任务二—“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重点任务三—“建立‘省市区镇’四级立体流域生态补偿体制”;

      重点任务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重点任务五—“加强‘生态同安’品牌建设”。

      表2

      重点工程项目列表

    类型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时间

    投资

    (万元)

    责任单位

      重点任务一: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守护绿水青山

    推广小微企业零散危险废物第三方集中收集模式试点工程

      在“十三五”期间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制定《危险废物收集许可证管理细则》,明确收集处置单位和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收集企业开展相关业务;筛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逐步推广建立零散危险第三方集中收集平台;建立健全第三方收集单位择优、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充分运用生态云、省固废监管平台、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第三方收集单位全过程监管。

      2021-2025

    500

    同安生态环境局

    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排查防范工程

      督促辖区存在较大和重大环境风险的全业进行隐患排查、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

      2020-2025

    300

    同安生态环境局

    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同安区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一期将建设同安区部分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可视化在线监控和8家规模化养猪场排污实时监控信息化系统平台。

      2022

    1092

    同安生态环境局

    空气质量监测工程

      空气质量国控监测点(二实小)周边污染源治理工程、溪东国控点空气监测点仪器设备更换项目。

      2021-2025

    496

    同安生态环境局

    洪塘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管及泵站工程

      污水泵站规模6.1万吨/天。

      2020-2022

    44500

    区市政园林局

    同安区正本清源工程包

      对全区市政污水管破旧部分进行修补改造建设和错混接开展改造。

      2020-2025

    110000

    区市政园林局

    同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

      处理工业园区工业污水,日处理量6万吨/天。

      2020-2022

    62500

    区市政园林局

    水土保持与治理工程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全面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计划分四期完成同安区莲花镇圳上茶场水土流失强化治理(梯田改造、道路硬化、排水沟、挡墙护坡、茶叶品种改造等),治理面积约700亩;对同安区莲花镇水洋村安宫溪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梯田改造、道路硬化、排水沟、挡墙护坡、林分改造等)。

      2021-2025

    1500

    同安生态环境局

      小计

      220888万元

      重点任务二: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区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

      试点将以埭头溪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主河道总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主要涉及西柯镇和洪塘头),探索实施流域水体保护与开发经营权试点改革,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围绕水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该区域生态空间的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转化。

      2021-

      2022

    2300

    同安生态环

      境局

    厦门抽水蓄能电站

      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主要建设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开关站等。

      2016-

      2025

    866400

    汀溪镇

    环东海域新城埭头溪(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

      埭头溪(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北起泥山溪闸、梧侣溪闸,南至埭头溪闸,总长度约6千米。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清淤、补水管、湿地、河滩修复及景观、沿河截污、智慧水务系统等。

      2021-

      2023

    42000

    区农业农村局

    环东海域新城丙洲岛南侧护岸整治工程

      新建护岸长约2500米,场地平整面积约94万平方米等。

      2023-

      2025

    513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环东海域新城琼头外侧海域清淤工程

      琼头外侧海域清淤工程清淤区包含集美大桥红树林区域、滨海西大道外侧沙滩区域、丙洲水道、丙洲岛北侧、丙洲岛东侧、同安大桥南侧、琼头外侧海域等7个区域,本次清淤底高程-4.24米,清淤总面积约835.3万平方米,总清淤量约2500万方。

      2021-

      2025

    1650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环湾西路景观配套完善工程

      环湾西路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道路全长约4630米,红线宽度为20米,退线宽度15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市政配套工程、景观绿化工程。

      2021-

      2022

    32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环东海域新城丙洲岛北部景观二期绿化工程

      本案位于丙洲岛东北部沿岸,场地现状有沙场和养虾池,北侧以丙洲大桥南侧为界,南侧以在建二期景观绿化工程红线为界,设计范围,南北长长约310米,北侧宽度约80米,南侧宽度约110米,总面积约41527平方米。

      2022-

      2023

    26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环东海域新城文体公建群景观慢行桥工程

      桥全长约904米,标准段宽6.6米,主要建设内容:景观桥工程、市政配套工程。

      2021-

      2024

    200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环东海域新城文体公建群A、C两个地块景观绿化工程

      暂定约18.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景观绿化工程。

      2020-

      2022

    5000

    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同安分部

      小计

      1157800万元

    重点任务三:建立 “省市区镇”四级立体流域生态补偿体制

    莲花水库“一重山”范围内农村污水整治工程(一期)

      新建污水管、提升泵井、坝里集中泵站、改造莲花泵站,含莲美街污水管道工程。

      2020-

      2022

    8100

    区市政园林局

      小计

      8100万元

    重点任务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绿盈乡村”创建工作

      打造“绿盈乡村”品牌,按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分梯次建设具有八闽特色的“绿盈乡村”,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业更兴、村更美”等目标,加快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富有绿化、绿韵、绿态、绿魂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

      2019-

      2022

    164.85

    同安生态环境局

    乡村振兴项目

      对全区各乡村的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2020-

      2025

    60000

    区农业农村局

    同安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提升公厕包

      新改建农村公厕33座。

      2020-

      2022

    1000

    区市政园林局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行动

      1.配合区委宣传部,每年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垃圾分类网络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同安邻里一起来”现场宣传活动等;2.在纸质媒体、电视台等报道同安区生态环境新闻,并做好网络媒体和本地媒体转载工作,游走相关宣传标语和宣传公益广告;3.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门户网站、“3·21世界森林日”“6·5世界环境日”“7·2全国低碳日”等宣传平台,持续开展各类生态破坏违法案件的专题警示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

      2021-

      2025

    1000

    同安生态环境局、区委宣传部、区市政园林局

    大轮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

      本次景观提升面积约为59公顷(不含梵天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点铭牌、生态公厕、步道提升、绿化提升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等。

      2020-

      2022

    2220

    区市政园林局

      小计

      64384.85万元

    重点任务五:加强“生态同安”品牌建设

    同安区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三年计划项目工程包

      项目位于各街道,建设内容包括:大同街道叶金标“进士第”、大同街道西园院、大同街道陈沧江故居、祥平街道王三接故居、祥平街道陈延香故居、祥平街道庄渭阳故居、汀溪镇褒美“九房头”叶氏祖厝、汀溪镇叶维岩旧居、汀溪镇大曾垵李氏古民居、汀溪镇叶奎山旧居、汀溪镇后坪梳妆楼、汀溪镇刘兴邦故居、汀溪镇美岐山6—9号叶氏古民居、汀溪镇吴英旧居、汀溪镇叶成章故居、汀溪镇顶村下厝马氏古大厝、五显镇颜金陞故居、五显镇寨阳叶长茂叶在田旧居、五显镇寨阳里19号叶氏民居、西柯镇丙洲“新楼”、西柯镇蔡牵故居、莲花镇垵柄叶氏祠堂、莲花镇云埔林脚40号曾氏古民居、洪塘镇石浔昭应庙、洪塘镇石浔“进士第”(吴邦荣故居)等25项文物保护修缮。根据厦门市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纪要(〔2021〕3号),将庄渭阳故居、吴英旧居、石浔“进士第”调整出市级集中修缮项目清单;将聚福宫、林一材故居、澹斋祠堂纳入市级集中修缮清单。

      2021-

      2022

    5400

    区文旅局

      小计

      5400万元

      总计

      1456572.85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两山”基地建设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涉及同安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位居民以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领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各项目标和任务。要以实现“两山”建设规划目标为核心,积极应对“两山”建设中的各种挑战,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公众参与,并通过行政、法律、组织、经济等多种手段为“两山” 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稳步建立以区领导统筹、各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两山”转化的制度,保障“两山”转化的实施。

      (一)在组织上建立促进 “两山”转化的工作机制。成立同安区两山转化工作小组,全面统筹“两山”转化的日常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立由同安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生态环境局、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建立工作议事机制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目标责任制,将“两山”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对责任部门进行年度考核,确保有序有力推进。加强对制度创新、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绩效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排忧解难,确保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狠抓任务落实。高度重视强化“责任”与“落实”。明确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区党政主要领导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项目亲自督办。全区年度“两山”实践创新重点工程及内容要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班子成员,层层传导责任,各项工作任务与职责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具体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各相关工作部门做好合理分工,做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两山”转化模式探索等工作。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以我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为依据,全面量化基地建设工作的参与率及达标率,监督检查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进度以及计划落实情况。

      积极开展统计、评估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指标的统计制度并定期公布数据指标,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同安区“两山”实践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考核激励,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实施两山建设目标考核奖惩制度,促进“两山”实践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机制监督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同安区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法律监督,认真组织对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大对同安区村资源环境执法的监督力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逐步实施区域范围内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科学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及保护责任的履行状况;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应编制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同安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依法行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发展同安区生态旅游、强化服务中加大督查监管力度,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

      (三)加强资金保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资金投入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两山”工程建设。加大“两山”实践创新建设财政投入力度,把“两山”建设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保障基地建设工程、宣传经费、生态产品产出与供给、引进相关科技人才经费等方面的顺利实施。“两山”建设重点项目应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各部门重点申报国家、省市各项与“两山”建设有关的专项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区两山转化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资金的落实与使用情况,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按计划推进。

      (四)强化科技支撑。以“两山”实践创新作为契机,制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主抓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加强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建设的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管理、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监督执法等提供坚实的后盾。实施聚才行动,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积极引进相关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两山”基地创建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中青年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队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保障人才各项待遇落实,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发展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保障。

      (五)抓实政策宣讲,加强群众基础。以“两山”转化专项活动为契机,拓展基层党建教育教学阵地,定期讲授“两山”转化工作、成效等,提升基层党员对“两山”转化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村村响”广播、“村务通”APP等,用闽南话和普通话宣传“两山”转化的典型案例、工作进展与成效,让“两山”转化在广大乡村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调各家媒体,对我区“两山”转化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抖音APP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同安发布”等新传媒平台,提升一体化宣传报道整体效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